耐克1971年诞生,一双鞋子的传奇启航,塑造运动品牌新纪元!

这个说法不完全准确。
耐克(Nike)成立于1971年,但它的创始人比尔·鲍尔曼(Bill Bowerman)和菲尔·奈特(Phil Knight)最初并不是通过创立自己的“鞋子”品牌来开启传奇的。
耐克的起源更侧重于"设计和销售由亚阿胶(Onitsuka)公司生产的“蓝带”跑鞋(Blue Ribbon Sports)"。菲尔·奈特和比尔·鲍尔曼最初是作为经销商,将这款来自日本的跑鞋销售给大学跑者。
1971年,他们正式注册了“耐克”品牌,并开始设计自己的鞋子。耐克的第一个自有品牌鞋款是"Nike Cortez",于1972年发布,主要用于训练和越野跑。
所以,更准确的说法是:耐克在1971年正式注册成立,并在"同一年开始设计自己的鞋子",开启了品牌传奇。它并非从一开始就创立了自己的鞋子,而是从分销外国跑鞋开始,逐步发展到自主研发和设计。

相关内容:

“一双鞋,凭啥敢卖两千?

凌晨刷到这个问题的人,十之八九刚剁完手,正盯着鞋柜里那双AJ后悔。

别骂自己冲动,真凶是耐克——它把一双跑鞋玩成了印钞机。

1964年,俄勒冈大学田径队里有个跑得不快、但算盘打得飞起的家伙,菲尔·奈特。

比赛完他不去庆功,蹲更衣室门口帮队友海淘日本跑鞋,一双加价五块,照样卖空。

那会儿他刚写完斯坦福MBA论文,题目听着就离谱:《如何打破阿迪达斯对跑鞋的垄断》。

导师给了个B,说“太理想化”。

谁料这篇B级论文,就是耐克最早的PPT。

真正开挂的是他的教练,比尔·鲍尔曼——一个把厨房当实验室的狠人。1971年,老婆做早餐,他盯着华夫饼机发呆,突然把融化的橡胶倒进去,压一压,切下来,鞋底多了格子凹槽。

抓地力瞬间+50%,轻了20克,这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华夫底”。

耐克的第一双旗舰Cortez,就靠这口“早餐黑科技”,让全美长跑队集体倒戈。

阿迪达斯当时还在研究三条杠怎么绣得更直,等反应过来,耐克已经抢走了洛杉矶奥运的领奖台。

更绝的是分手方式。

早期耐克只是鬼冢虎的美国代理,鲍尔曼一边卖人家的鞋,一边偷偷改鞋面、加缓震,直接“魔改”出自家爆款。

鬼冢虎气到打官司,奈特顺势撕合同,连夜把公司名从“蓝带体育”改成“耐克”,logo花35美金找学生画了个对勾——现在这勾值380亿美金。

江湖规矩:先上车,再补票,票钱用对手的市场份额抵。

到了1984年,耐克把全部身家押在一个刚打完大三的乔丹身上。

年报里写着:50万美金一年,签五年,卖不出去就原地破产。

公牛队当时还是鱼腩,联盟禁止乔丹穿红黑色鞋上场,耐克干脆交罚款,一场5000块,转头拍广告:“NBA不让你穿?

那就让它更贵!

”禁售梗+罚款梗,一双Air Jordan1从100块炒到300,芝加哥专卖店门口排队三圈,警察维持秩序用的高音筒,都是耐克免费广告。

三十年后,乔丹系列给耐克挣了300亿,相当于一个小国家的GDP。

阿迪达斯怎么接招?2023年,他们发布“Own theGame”战略,翻译成人话:打不过,就遁入元宇宙。

联手Bored Ape,搞一万双NFT虚拟鞋,七分钟卖空,入账2300万美金。

听起来热闹,可一算账,只占全年营收0.3%,连给耐克交NBA赞助费的零头都不够——耐克现在一年砸3亿美金在NBA胸前logo,比1984年翻了600倍,但回报率依旧爆表,因为转播镜头每扫一次,全球就多了几千万免费广告牌。

有人算过,传统体育赞助ROI大概1:1.2,红牛偏不玩这套。

它把预算拿去拍悬崖跳伞、太空背伞跳,YouTube频道粉丝比ESPN还多,一年内容支出20亿,却换回50亿品牌估值,效率2.5倍。

逻辑简单:观众不爱看广告,爱看“作死”。

耐克学了一招,2022年拍《Next%》纪录片,让基普乔格穿Alphafly破二,视频上线24小时播放量破亿,跑鞋同款直接断码。

结论:顶级赛事是骨架,故事才是血肉,没有情绪,再贵的赞助都白搭。

所以,下次再心疼钱包,记住三句话:

1 所有爆款鞋底,都可能来自厨房。

2 所有“禁售”,大概率是剧本。

3 所有你熬夜抢的鞋,早在四十年前就被一篇MBA论文剧透了剧情。

耐克把跑鞋做成股票,把明星做成杠杆,把罚款做成广告。

阿迪达斯还在研究鞋底材料,耐克已经让全世界帮它数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