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湖南,合成生物制造创新密码——产业布局与企业实践深度观察

我们来解码湖南合成生物制造的创新密码,从产业布局到企业实践的观察角度,深入剖析其成功的关键因素。
湖南在合成生物制造领域展现出令人瞩目的活力和潜力,其发展并非偶然,而是基于精准的战略布局、有效的政策支持、扎实的产业基础以及活跃的企业实践。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解读其创新密码:
"一、 战略高瞻:顶层设计与政策护航"
1. "明确的省级战略定位:" 湖南省将合成生物列为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并制定了明确的发展规划和目标。这为产业注入了强大的政策动力和发展方向,确保了资源的集中投入和各方力量的协同。 2. "政策精准滴灌:" 湖南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性的扶持政策,覆盖研发投入、成果转化、平台建设、人才引进、融资支持等多个环节。例如,设立专项资金、提供税收优惠、鼓励产学研合作等,有效降低了创新主体的风险和成本,激发了市场活力。 3. "聚焦优势领域:" 湖南结合自身产业基础(如食品饮料、生物医药、化工等),在合成生物的应用场景上有所侧重,如利用合成生物技术提升农产品品质、开发新型生物材料、生产绿色化学品、研发生物医药等,形成了差异化竞争优势。
"二、 布局前瞻:构建协同创新生态"
1. "“一核两翼”或多中心布局:" 湖南通常会

相关内容:

9月25日,2025中国生物制造科技创新论坛在湖南常德开幕。中国网记者 郑亮摄

中国网讯(记者 郑亮)9月25日,2025中国生物制造科技创新论坛在湖南常德开幕。来自国内的专家学者、行业代表与企业家齐聚一堂,围绕合成生物学前沿、绿色制造新模式、成果转化路径等议题展开交流。论坛现场,湖南生物制造产业的发展成就和未来蓝图集中展示,引起广泛关注。作为国家重点支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生物制造正逐渐成为全球产业竞争的制高点。湖南抢抓机遇,把发展生物制造作为培育“未来产业”的重要方向,正全力推动从实验室到市场的全链条打通,力图在这条新赛道上实现“换道超车”。

开幕式上发布《生物制造产业发展的常德方案》。中国网记者 郑亮摄

政策引领:战略布局驱动产业集聚

近年来,湖南将生物制造产业纳入全省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根据《湖南省“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到“十四五”末,湖南将形成千亿级生物制造产业集群,打造全国领先的产业高地。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培育生物制造等未来产业。

常德市委、市政府顺势而为、高位推进,锚定“三个高地”、推进“二次创业”,“4+3”现代化产业体系加速崛起,全力培育发展合成生物制造产业。常德是全国最大的甾体原料药和中间体生产出口基地,2024年产业产值同比增长25.9%。为推动产业发展,当地出台全国首部生物制造地方性法规,争取到“合十条”政策支持,并集聚多位院士专家助力创新。常德为不同类型企业、科研团队和投资机构量身打造资金、厂房、技术、检测、资源等全链条解决方案,形成“科学家+企业家+投资家”的协同模式。同时,常德在科创合作、交通建设、教育医疗和城市功能等方面不断完善,展现出真诚、务实、用心的发展态度,致力于建设全国生物制造标杆城市。

湖南合成生物制造产业创新中心内景。中国网记者 郑亮摄

平台支撑:创新中心与中试基地相辅相成

由常德市政府与湖南文理学院校地共建的湖南合成生物制造产业创新中心,聚焦基础研究和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与产业孵化、人才培养与合作交流三大平台。2025年1月启动建设,8月已建成投用,布局建设了合成生物产业学院、合成生物产业研究院、微生物改造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常德研发基地暨研发中心等。湖南文理学院合成生物学本科专业获批,今年已招录40名本科生、11名研究生。中心包括合成生物产业学院、合成生物产业研究院、微生物改造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常德研发基地暨研发中心、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孵化中心、展示中心和辅助设施等7部分内容。配备高通量微生物筛选工作站、高通量微型生物反应器、多联生物发酵设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红外光谱仪、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等350台套仪器设备。可满足技术开发、分析检测、小试孵化、概念验证等需求。同时,入驻团队可享受常德市人才政策支持、科技创新项目支持、科创引导基金支持、院士专家科技咨询、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办公场地免费等一系列相关政策扶持。

湖南生物制造中试基地外景。中国网记者 郑亮摄

作为科研成果走向产业化的关键一环,湖南生物制造中试基地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该基地被称为“成果转化的高速公路”,为科研团队提供放大实验、工艺优化和产业验证条件。基地内设有中试车间,基本功能是为合成生物工程类产品,如食品及添加剂、药品、保健品、化妆品原料类及中间体类等提供一个中间实验平台,获取相关实验数据,实现成果转化,为形成产业化提供技术支撑。该基地也可进行精细化工产品的小试、中试服务。打通小试到中试“1-10”关键环节,有效推动生物制造产品加速量产。中试基地的实验车间每天都在上演科研成果走向产品的故事。在此进行试验的科研人员坦言:“如果没有中试平台,我们的技术可能还停留在论文阶段。”

常德云港生物的明星产品——胆红素。中国网记者 郑亮摄

企业实践:创新故事见证产业力量

产业的活力,最终要靠企业来体现。在湖南常德,一批代表性企业正在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产品,推动生物制造真正走进人们的生活。

在常德的生物制造产业版图中,常德云港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无疑是一颗耀眼的明星。作为国内胆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标杆企业,云港生物不仅构建了覆盖原料到制剂的完整产业链,还在行业内率先将合成生物技术应用于胆汁酸类产品的研发生产。鹅去氧胆酸、熊去氧胆酸、胆红素、胆盐、胆汁酸饲添等系列产品从这里走向市场,广泛应用于药品、微生物检测试剂、动物保健等多个领域,其市场占有率稳居国内前列。更为重要的是,云港生物正在推动熊去氧胆酸制剂的国产化进程,逐步替代进口产品,这不仅填补了国内高端制剂领域的空白,也展示出地方企业在全球产业链竞争中实现“弯道超车”的可能。通过原料与制剂的全链条布局,云港生物不仅巩固了自身的产业优势,也为常德乃至湖南生物制造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生动注脚。

湖南慕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部分产品。中国网记者 郑亮摄

湖南慕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合成生物技术的创新企业。已搭建起从发现、筛选、改造到应用微生物的完整产业化技术体系,并建立了全球最大、生物多样性最高的商业化微生物菌种库和基因元件库,保存了32万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微生物菌株。通过领先的合成生物学技术平台,针对人类健康和农业等领域面临的市场痛点和需求,高效发现、筛选和生产高附加值的功能性微生物或其产物,为客户及合作伙伴开发提供新一代的生物基产品,减少能源消耗和化学品投入,实现人与自然更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公司自主研发的创新型活菌生物药MNC-168肠溶胶囊为首款获得国内外监管机构批准单药用于晚期恶性实体瘤治疗的活菌生物药,目前正处于临床Ⅰ期研究结题阶段。这在体现公司实力的同时也展示了湖南企业在国际舞台上的竞争力。

湖南鸿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中国网记者 郑亮摄

湖南鸿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则选择了另一条路径——深耕功能性食品与大健康产品。公司研发的益生菌制品、植物提取物产品受到市场欢迎,服务于全球化妆品、保健品、食品药品及生物农药行业,逐渐打响了“湘字号”品牌。湖南当地媒体报道,鸿健生物坚持“科研驱动+市场导向”的发展模式,形成了涵盖研发、生产、销售的完整链条。在国内健康消费升级的大趋势下,鸿健生物不断推出契合市场需求的新品。以高科技生物技术产品服务大众,以企业独有的生产技术占领市场,并力争成为世界领先的合成生物学践行者。运用“建物致知”的合成生物学技术,借势第三次生物科学革命浪潮,打造高科技绿色环保新型产业基地。

每一个企业的付出与成绩,都为湖南生物制造产业注入了鲜活的细节,让产业不再只是抽象的战略布局,而是与科研人员的汗水和企业的努力息息相关。

开幕式上,湖南省合成生物制造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筹建委员会成立。中国网记者 郑亮摄

展望未来:湖南的“未来产业”图景

随着“十四五”规划的深入实施,湖南生物制造产业正站在新的起点上。无论是创新平台的建设,还是企业的市场开拓,都表明湖南正在形成强劲的产业集聚效应。

未来,湖南将继续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并通过加强与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的合作,提升在全国乃至全球产业格局中的影响力。

从创新论坛的高端对话,到合成生物制造创新中心的科研突破;从中试基地的产业孵化,到慕恩生物、鸿健生物的市场实践,湖南生物制造产业正在加速崛起。这不仅是湖南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引擎,也是中国生物制造版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