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其实触及了一个常见的误解和一段复杂的历史。说瑞士表被日本淘汰,并不完全准确,更准确的说法是,在特定时期(主要是20世纪70年代),瑞士手表在"石英革命"中确实面临了巨大的挑战,日本石英表以其高精度、低价位和长电池寿命迅速占领了大众市场,对瑞士传统机械表造成了沉重打击。
然而,瑞士表并没有因此“消失”或“被淘汰”,反而经历了一个转型,最终在高端市场重新确立了其奢侈象征的地位。原因如下:
1. "“石英革命”冲击的是低端市场:" 日本石英表的主要优势在于成本和精度(相对于老式机械表而言)。它们很快取代了瑞士在廉价、中等价位手表市场的统治地位。但对于追求复杂工艺、独特设计、品牌历史和情感价值的消费者来说,瑞士机械表的“灵魂”——精湛的手工技艺、复杂的机械结构(如自动上链、陀飞轮、万年历、追针计时等)——仍然是不可替代的。
2. "瑞士的应对与转型:"
"坚守高端:" 瑞士顶级表厂没有试图与日本在低价位竞争,而是将重心放在了巩固和提升其高端形象上。他们专注于开发更复杂、更精密的机械机芯,提升制表工艺水平。
"技术创新:" 瑞士表厂并未完全被动的接受石英表的
相关内容:
“塑料壳、电子芯,凭啥卖三万?

”

上周表友群甩出这张图,直接把潜水党炸上岸——1983年精工老石英,二手平台标价飙到2.8万,底下一条高赞评论:“当年被当垃圾,现在叫‘化石级’,真·时代回旋镖。
”
别急着笑,这回旋镖正砸在所有做工厂的人脚背上。
深圳时间谷里,老林的车间去年还在给海外品牌做OEM,今年摇身一变成了“表芯安卓市场”。
他把自家机芯拆成四块标准板:主控、电池、传感器、天线,像乐高一样往外卖。
小厂只负责壳子和故事,一周就能上线 Kickstarter,成本直接砍六成。
老林的原话:“以前拼手艺,现在拼接口。
”
接口思维把“制造”改写成“上架”。
谁掌握标准件,谁就掌握定价键。
可也有人反着干。
百达翡丽今年悄悄减产5%,不炒科技炒“稀缺”,结果一季度销售额反涨17%。
同一招,斯沃琪集团玩得更野:把天梭接进鸿蒙,让智能芯穿瑞士外衣,一面拥抱数据,一面死守“瑞士”俩字。
左右互搏,却两头通吃。
看懂没?
高端和大众中间,新缝隙出现了——“技术+故事”混血货。
华为跟万宝龙刚联名的那只“数智机械表”就是样板:左边陀飞轮转得优雅,右边心率同步手机。
评论区分化两极,一边骂“不伦不类”,一边真香下单。
销量不重要,话题才是真金白银。

回到开头那只塑料精工。
它凭啥翻身?
1. 年代感=社交货币。
Z 世代买表67%为了“戴故事”,计时功能只剩23%。
2. 限量复刻=人为稀缺。
精工把旧模具从仓库刨出来,全球6000枚,编号刻底盖,瞬间成“可以戴的NFT”。
3. 情绪修复=溢价空间。
小红书“时光记忆修复”服务,帮用户把爷爷的老表生成数字藏品,再配一条语音故事,打包卖1999,排队到明年。
老匠人说表要“三件套”:机芯、壳子、面子。
现在还得加一条“接口”——能不能连手机、能不能讲故事、能不能二创。
所以制造业转型哪是什么“机器换人”那么简单,分明是“把老手艺拆成可迁移技能”:
- 机械精度→高端模组的公差控制
- 打磨审美→壳件CMF潮流化
- 历史光环→数字藏品的内容IP
拆得好,垃圾变化石;拆不好,生产线直接变废铁。
最后给还在纠结“要不要上智能”的老板一句大实话:
别问技术行不行,先问自己能不能把优势拆成别人离不开的“接口”。
能,你就有了下一波定价权;不能,塑料壳也救不了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