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代工到信赖,超市自有品牌发展之路仍待拓展

这篇文章探讨了中国超市自有品牌(Private Label)从当前的“贴牌”阶段迈向未来“信任”阶段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点明了其发展仍有很长的路要走。以下是对这个主题的深入分析和阐述:
"从“贴牌”到“信任”:超市自有品牌的发展之路"
超市自有品牌(Private Label)作为零售业的重要策略,在中国市场的发展已历经数十年。从最初模仿进口品牌、以低价抢占市场的“贴牌”模式,到如今开始注重品质、创新和品牌建设的探索,其演进路径清晰可见。然而,正如标题所言,要真正实现消费者的高度“信任”,成为主流消费选择,中国超市自有品牌仍有相当长的路要走,面临着诸多现实挑战。
"一、 “贴牌”阶段:模仿与低价的生存之道"
"起步期特征:" 早期或部分现存的超市自有品牌,其核心竞争力在于“低价”和“快速上市”。它们往往直接模仿主流品牌的外观、包装,甚至配方(在不违反法规的前提下),主要依托超市强大的渠道资源和采购能力,以成本优势吸引对价格敏感的消费者。 "优势:" 短期内能快速获得市场份额,对供应商形成议价能力,利润率相对较高(由于省去了品牌建设和营销费用)。 "局限:" "法律风险:" 模仿过于相似极易引发商标侵权、不正当竞争

相关内容:


超市周刊第2490篇原创

导读:自有品牌的业绩魔力正在改写行业格局。


撰文| 胡宗利 编辑| 一刀

字数:3517;阅读时间:10分钟

中国商超正经历一场声势浩大的“自有品牌运动”。


2025年,无论是大卖场,还是生鲜超市,无论是全国连锁商超,还是区域零售企业,都开始尝试或推进自有品牌。


为什么商超开始拼命加码自有品牌呢?这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商业逻辑?


自有品牌兴起的实质是商超对传统分销体系利润流失的反击。


然而,热潮之下暗流涌动——部分商超将自有品牌简单等同于“贴牌换标”,在缺乏供应链管控能力的情况下盲目扩张,最终陷入“低价低质”的恶性循环。


自有品牌,是跟风,还是求生?是方向,还是火坑?


要弄清这个问题,就得厘清自有品牌为什么能火起来,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才能做好自有品牌。


01

现状:很火也很乱


自有品牌的业绩魔力正在改写行业格局。


沃尔玛中国区数据显示,Member’s Mark凭借30%的商品数量占比贡献了40%的营业额,成为驱动会员续费的核心抓手;Costco的自有品牌Kirkland Signature更是创造了年销售额超500亿美元的商业奇迹。


先行者的业绩以及杠杆效应,让中国商超集体陷入自有品牌热。


自有品牌热到了什么程度呢?


永辉、京东、美团把“开发自有品牌”列入核心战略。永辉计划五年内推出500个单品,占总销售额40%;美团新开的折扣店目标是60%商品自产。


盒马、奥乐齐甚至做到90%都是自己研发,就连区域性超市也纷纷跟风推出“定制商品”。


“狂热”造成的最显而易见的症状是同质化内卷。


在很多超市的自有品牌货架上,几乎都能看到包装相似的“XX牌卫生纸”“XX牌洗衣液”,成分表与一线品牌大同小异,价格战成为唯一竞争手段。


这种“饮鸩止渴”的竞争模式,不仅损害消费者信任,更让自有品牌陷入“低价=低质”的认知泥潭,与提升零售价值的初衷背道而驰。


狂热背后是普遍的认知盲区,招商证券零售板块分析师赵军认为:“商超自有品牌正陷入三重迷失。”


定位迷失表现为品牌层级混乱,比如某超市同时推出高端线“XX优选”与平价线“XX生活”,但两者在包装设计、产品规格上高度相似,消费者根本无法区分价值差异。


架构迷失则体现为品类扩张失控,从粮油米面到家居百货无所不包,结果每个品类都缺乏深度,沦为“样样有、样样松”。


最致命的是价值迷失,某连锁商超的自有品牌矿泉水,与农夫山泉产自同一水源地,却因定价仅低0.5元,被消费者质疑“换标不降价”,最终因销量惨淡黯然退场。


02

为什么要做?三大独特优势


自有品牌的崛起并非偶然,其背后是对零售业传统价值链条的系统性重构。


自有品牌通过压缩中间环节、锁定精准需求、强化品质承诺,在成本控制、差异化竞争与消费者信任构建三个维度形成独特优势,为商超开辟了利润增长与价值重塑的新路径。


数据最有说服力。


传统品牌商品从生产到货架需经过经销商、代理商等多层级流通,每层加价率约8%~15%,叠加品牌方15%~20%的市场推广费用,最终零售价中渠道成本占比可达35%~45%。


而自有品牌通过“零售商直连工厂”模式,直接剔除品牌溢价与中间环节,实现20%~30%的成本降幅。


以奥乐齐的“9.9元德国啤酒”为例,其通过规模化采购(单次订单量超百万瓶)与工厂共建生产线,将单位成本压缩至传统进口啤酒的60%,在保持30%毛利率的同时,以“超值体验”击穿消费者心理价位。


独家性是自有品牌构建竞争壁垒的核心武器。


很多消费者会因为一款产品,爱上一家超市。这款产品可能是山姆的瑞士卷,也可能是盒马日日鲜系列的某一单品。


山姆的“瑞士卷”采用法国爱乐薇奶油与日本宇治抹茶粉,通过定制配方与工艺标准形成技术护城河,即便竞品模仿外观,也难以复制其口感层次;盒马的“日日鲜”系列则通过“当日生产、当日售罄”的短保模式,在生鲜品类建立起“新鲜度”的差异化认知。


这种商品层面的独占性,使得自有品牌能够摆脱传统商超“你有我有”的同质化泥潭,形成独特的吸客力。


03

为什么难做?本质是信任


消费者把一瓶贴着超市Logo的矿泉水放进购物车时,他选择的理由是什么呢?


很显然,他选择的不再是某个广告明星代言的符号,而是对这家超市选品能力、品控体系与售后承诺的综合信任。


传统商超长期扮演“商品搬运工”角色,通过扣点赚取通道费,对商品品质与消费者需求缺乏深度介入。


自有品牌的出现,本质是商超从“渠道商”向“需求定义者”的身份转变——通过会员消费数据挖掘(如山姆的“复购率TOP100”分析),反向定制符合特定人群需求的商品,并用企业自身信誉背书。


成功案例中的信任转化路径呈现清晰闭环。


盒马“日日鲜”通过“7天短保+每日换新”建立新鲜度信任,带动该系列鲜奶复购率达65%,较普通品牌高28个百分点;Costco的“无条件退货”政策——即便开封使用过的自有品牌商品,只要消费者不满意即可退款,这种“信任前置”的魄力,反而让退货率长期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印证了信任经济学的核心悖论:给予信任越多,收获的忠诚度越高。


中国商超企业的自有品牌探索,正卡在“贴牌依赖”的初级阶段与“价值创造”的进阶门槛之间。


一面是山姆、奥乐齐等国际玩家凭借成熟模式收割市场,一面是本土企业在同质化泥潭中挣扎——2023年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数据显示,国内超市自有品牌平均销售占比不足5%,而这一数字在奥乐齐、Costco等国际巨头那里已达到30%~90%。这种差距的背后,是供应链管控能力的代际差,是战略耐心的缺失,更是对自有品牌本质认知的错位。


突围之路,需要企业跳出“换标就能赚钱”的短视思维,在商品力构建与长期主义投入中重建竞争力。


自有品牌撕掉传统品牌的华丽包装,将价值锚点重新拉回商品本质与消费体验,在信息透明化的时代重构零售业的信任契约。


这种以信任为核心的价值交换,正在瓦解传统品牌依赖广告堆砌的护城河,让零售业回归“买得放心”的原始商业逻辑。


04

怎么做?战略耐心与全链路投入


自有品牌是典型的“慢生意”,需要穿越周期的战略定力。


奥乐齐用了60年时间才将自有品牌占比提升至90%,其秘诀在于对供应链的“笨功夫”投入:在全球建立30个采购中心,每个品类至少合作3家工厂形成竞争,派驻品控团队驻场监督生产。


国内商超往往太急于求成。


赵军告诉龙商网&超市周刊,他看到过某超市一年内密集推出5个自有品牌子线,却未组建专业研发团队,最终因品质不稳定导致集体滞销,印证了“快就是慢”的商业哲学。


而全链路能力构建需要“真金白银”的投入。


山姆为打造Member’s Mark生鲜线,耗资亿元建立食品安全检测中心,对每批次商品进行农残、重金属等128项指标检测;盒马为“黑标系列”海鲜建立全球直采网络,在加拿大、澳大利亚设立海外仓,将流通时间从传统贸易的45天压缩至7天。


这些投入短期内会拉低利润,但长期看,山姆Member’s Mark的复购率较普通品牌高40%,证明全链路投入不是成本,而是构建壁垒的必要投资。


与国际品牌和大企业相比,多数国内超市特别是中小超市的自有品牌仍停留在“贴牌代工”的1.0阶段。


赵军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某区域连锁超市的自有品牌饼干,与代工工厂的另一款流通产品共用生产线,仅在外包装印上超市Logo,结果因口感与市场同类产品无差异,终端定价被迫比品牌商品低20%,毛利率反而下降5个百分点。


这种“换汤不换药”的操作,导致自有品牌陷入“低价—低质—低复购”的恶性循环,印证了“没有商品力支撑的低价都是伪命题”。


赵军认为,商品力缺失的根源在于“三缺”:缺研发投入(国内企业自有品牌研发费用占比平均不足1%,而Costco达3.5%)、缺供应链掌控(多数企业依赖中间商对接工厂,无法介入生产环节)、缺品质标准(某超市的“有机蔬菜”自有品牌,因未建立溯源体系,被曝混入普通蔬菜销售)。


但这一状况正在逐渐改变。


以雅斯超市为代表的新零售势力开始发力自有品牌。


据海盗哥(雅斯超市董事长杜晓宜)介绍,目前雅斯已开发1000多支自有品牌单品,覆盖酒水、饮料、纸巾、休闲食品、米面油、调味品、洗化、一次性用品等多个品类,部分门店的自有品牌销售占比已达30%,通过供应链优化进一步提升了商品竞争力与利润空间。


自有品牌销售占比稳步增长,成为雅斯商品竞争力的重要支柱。“雅斯优选”系列中,部分单品复购率高达45%,成功培育了一批忠实消费群体。雅斯计划到2026年,将自有品牌销售占比提升至40%,并使其成为与知名品牌并驾齐驱的核心商品。


不同于行业中普遍实行的“跟随策略”(即模仿知名品牌商品设计),雅斯自有品牌建设是从设计、研发、生产、品控到物流的全链路投入,其效果也已被业绩证实。


自有品牌策略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商超采纳,成功者如奥乐齐、山姆、雅斯,已经摸索了很多年,体系成熟,国内大多数商超,仍处在贴牌代工的初级阶段。


但趋势已明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