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来盘点一下斯诺克世锦赛赞助商这三十年(大约从1990年到2020年)的变迁史,这是一个充满故事和时代印记的过程:
"核心赞助商变迁 (1985 - 2020)"
"早期 (1985 - 1990): ABA / JPS"
1985年,英国业余台球协会 (British Amateur Billiards & Snooker Association, ABA) 成为首个冠名赞助商,赞助了1985年的世锦赛。
1986年至1989年,JPS(John Player)烟草公司接手赞助,这是斯诺克历史上一个标志性时期,JPS赞助的几届世锦赛(尤其是1990年)由史蒂夫·戴维斯 (Steve Davis) 和约翰·希金斯 (John Higgins) 分获冠军,极具观赏性。JPS的赞助也标志着商业赞助在斯诺克中的主导地位进一步确立。
"辉煌时代 (1990 - 1998): John Player"
1990年至1998年,JPS再次续约,长达九年的赞助。这是斯诺克运动的“黄金时代”,诞生了无数经典战役和传奇时刻。
1991年,史蒂夫·戴维斯在JPS赞助的世锦赛上完成了职业生涯的“三连冠”伟业。
1992年,约翰·希金斯在J
相关内容:
首先,来统一科普下:斯诺克世锦赛赞助商就是球员马甲上右侧的LOGO,最新的25年世锦赛赞助商是HALO,一家数据人工智能公司


可以看到火箭本次世锦赛马甲的右侧LOGO

前两年还有一个赞助商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拿出图片大家就会想起来,就是CAZOO


所以今天我们就来盘盘,斯诺克世锦赛近30年来的赞助商都有谁?

克鲁斯堡剧院的穹顶下,烟雾缭绕的景象已成历史记忆。1977年世锦赛上,“飓风”希金斯叼着烟俯身击球,烟灰悬在球台上方;1999年斯蒂芬·李在赛场吞云吐雾的画面,成为球员在克鲁斯堡抽烟的“最后影像”。2006年英国《健康法案》的室内全面禁烟令如一记重锤,终结了斯诺克与烟草业延续三十余年的共生关系。这场被迫的“分手”,拉开了现代斯诺克商业赞助史上最剧烈的转型序幕。

一、烟草时代:金色烟雾中的商业图腾
当恩巴斯(Embassy)品牌在1976年首次冠名世锦赛时,没人预料到这个烟草标志将悬挂克鲁斯堡长达三十年。帝国烟草集团用真金白银将世锦赛从边缘赛事推向黄金时代——赞助金额累计数千万英镑,赛事被重塑为“恩巴斯世界锦标赛”,成为英国体育文化符号。

烟草商的策略是多维度品牌渗透:
- 加拉赫公司以“本森-海吉斯”品牌同时捆绑大师赛和爱尔兰大师赛,构建赛事矩阵
- 赛场内广告牌、球员马甲标识甚至海报设计,均被三五、健牌等烟草标识占据
- 1987年北京“健牌杯”国际台球大赛,英美烟草借此打开中国市场大门

这种深度绑定创造了“双赢”:烟草商获得中产男性目标客户精准曝光,斯诺克获得稳定资金保障赛事繁荣。但欧盟2003年颁布的《烟草广告禁令》如达摩克利斯之剑落下,2005年恩巴斯告别克鲁斯堡,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终结。

恩巴斯
二、博彩接棒:数字时代的流量赌局
烟草禁令留下的真空迅速被新势力填补。2006年,在线博彩平台888.com以迅雷之势拿下世锦赛冠名权,开启博彩赞助主导的十二年。其商业逻辑与传统烟草截然不同:
- 博彩公司瞄准的是全球5亿电视观众带来的投注流量
- 赞助形式更注重互动营销,如Betfred在2020年承诺“每杆破百捐200英镑慈善金”,最终触发2.5万英镑捐赠引发话题传播

在博彩时代,Betfred成为赞助届数最多的金主(累计12届),也是我见过奥沙利文穿的最多的,其赞助策略呈现周期性特征——2009-2012年首次赞助后退出,2015年又重返直至2022年。这种“间歇性输血”暴露了深层危机:当赛事过度依赖博彩业,赞助稳定性完全受制于各国赌博监管政策变化。2014年中国公开赛因国内禁赌政策压力,被迫放弃博彩冠名就是明证。
三、消费品牌入场:新叙事下的商业实验
当Cazoo在2022年同时拿下世锦赛、英锦赛和大师赛三大赛冠名权时,斯诺克迎来了首个“全满贯赞助商”。也是这一年火箭夺得了7套大满贯!让人印象深刻

这家英国在线汽车零售商试图复制其在足球领域的赞助策略,但面临独特挑战:
- 品牌调性重塑:从“烟草的怀旧”转向“汽车消费的现代感”
- 赞助效益压力:Cazoo业绩下滑导致其收缩战线,2023年起仅保留世锦赛单项赞助
- 奖金增长停滞:在其赞助下世锦赛总奖金冻结在239.5万英镑六年不变,冠军50万英镑的数字已被网球、高尔夫大满贯远远甩开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Cazoo标榜的“健康形象”遭遇文化冲突。2012年奥沙利文在中国公开赛发布会公然点烟时那句:“在英国禁烟,但在中国好像很随便”,揭示了商业包装与运动文化基因割裂的困境。

四、金流背后的文化战争
赞助商更迭不仅是商业行为,更是社会价值观变迁的镜像:
- 烟草时代对应工人阶级文化,如解说员泰德·劳低沉的嗓音曾是“蓝领男性的精神庇护所”
- 博彩时代拥抱数字经济的投机性,将赛事转化为实时投注产品
- Cazoo代表的消费品牌则试图重塑斯诺克为“中产客厅娱乐”,但克鲁斯堡狭窄的场地、漫长的赛制与快消品追求即时曝光的逻辑存在本质冲突
- HALO在全球人工智能时代的背景下,也反映了斯诺克世锦赛的与时俱进
在商业包装不断变换之下,世锦赛的竞技本质始终未变。当球员需在十七天内鏖战71局(资格赛球员甚至达107局)才能夺冠时,这种身体与意志的双重炼狱,使它成为唯一配称“斯诺克大满贯”的赛事。恰如特鲁姆普在决赛前坦言:“我愿用整个赛季冠军换这座奖杯”。

三十年间,克鲁斯堡的广告牌从香烟、博彩标识变成汽车品牌,但观众席灼热的目光始终聚焦于那张绿色球台。2023年世锦赛决赛,塞尔比击出世锦赛决赛史上首杆147满分,聚光灯下是球员而非赞助商。

商业金流如谢菲尔德四月的天气般变幻无常,唯有一种东西从未被赞助:那颗在聚光灯下滚动的白色母球,承载着人类挑战精准极限的永恒追求。当球员俯身瞄准时,赞助商的喧嚣退场,只留下球杆与意志的对话——这才是克鲁斯堡剧院永不落幕的戏剧。
如今克鲁斯堡的新王诞生,不知道他背后的新赞助商HALO,又能持续多久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