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说法很有趣,但需要澄清一下。中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每个省份都有其独特的饮食文化和产业基础。因此,零食品牌来自哪个省份,更多是受到当地饮食习惯、原材料供应、产业集群效应以及历史发展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关于“30个火遍大街小巷的零食品牌,9个来自同一个省”这个说法:"
1. "“火遍大街小巷”的定义模糊:" “火遍大街小巷”是一个相对主观的概念,可能因地域、年龄层、消费习惯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是线上销量第一?还是线下铺货率最高?或是口碑最好?不同的衡量标准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2. "数据来源不明:" 这个说法没有提供具体的品牌名单和可靠的数据来源来支撑“9个来自同一个省”的结论。互联网上关于零食品牌的讨论和排名很多,但往往缺乏权威性和全面性。
3. "产业集群的可能性:" 确实,中国的一些省份在零食产业上具有明显的地域优势和集群效应。例如:
"广东省:" 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省份之一,广东人口众多,消费能力强,市场准入便利,加上香港的辐射,使得许多零食品牌在这里诞生或发展壮大。一些著名的品牌(如旺旺、徐福记、雀巢、奥利奥等虽然总部或全球中心不在广东,但在广东市场非常活跃)可能让广东看起来“贡献
相关内容:
10.5亿元到账,零食很忙的账户还没捂热,赵一鸣就宣布再拿1.5亿元,好想来和零食有鸣干脆直接“领证”合并。2023年的零食折扣赛道,像一锅被猛火加热的爆米花,噼里啪啦全炸开了。

有人数钱数到手软,有人连夜换门头,还有人悄悄把智能货柜塞进写字楼电梯口。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这场“撒币”+“抢地盘”的游戏,到底在拼什么?
答案一句话:谁先搞定“便宜、快、健康”这三张考卷,谁就能在2000亿的大池子里捞到下一勺。
第一张考卷:便宜,还要更便宜
折扣店的灵魂是价格,但低价不是魔法,是算术题。

头部玩家把算术做到了小数点后两位:
1. 共享仓+直采,砍掉中间商20%的加价。
以前一批货要转手三次,现在从工厂直接滑进区域共享仓,一夜分到各店,物流成本再降两成。
2. 现金买断+独家包销,用规模换低价。

红杉和高榕的10.5亿元,一半拿去锁货:网红辣筋、爆款魔芋爽,别人还没上架,零食很忙已经包下全年产能,出厂价再压3%。
3. 自有品牌“偷梁换柱”。
赵一鸣30%货架现在贴的是自家LOGO,外观90%像,价格直接腰斩。
消费者以为捡到便宜,其实是品牌把毛利从15%搬到35%,再拿多出的一部分做折扣,双赢。

一句话总结:资本的钱没拿去烧广告,而是拿去“买断便宜”,把低价做成护城河。
第二张考卷:快,还要更快
传统便利店补货周期7天,零食折扣店把闹钟调到15天,秘诀是“数据+小仓”。
1.每卖出一份草莓干,POS机把口味、时段、天气同步到云端;算法当晚给工厂下补单,第二天凌晨货已在路上。

2.华中地区门店密度干到“一万人一家”,相当于每走800米就遇到同款绿色招牌,仓库像蜂巢一样嵌在城市缝隙,货车1小时就能往返。
3.写字楼里新冒出的“智能零食柜”,把快写到极致:刷脸开门、重力感应、自动结算,补货员顺路给咖啡机加豆,一次搞定。
货柜SKU只有80个,但全是高频爆品,周转天数压到5天,比电商还快。
快,不只是消费者立等可取,更是库存转得比硬币还溜,资金一年能滚24次,利润被速度放大。

第三张考卷:健康,还要好吃
低糖、高蛋白、零添加,增速45%,听起来像健身房广告,却实实在在发生在零食折扣店。
1.小包装把“罪恶感”切片:一袋魔芋爽18克,热量不到一小口米饭,女生一口气吃五袋也没心理负担。
2.季节限定玩“情绪价值”:春节的坚果礼盒、樱花季的草莓脆、中秋的蟹黄味瓜子,限时上架,卖完就绝版。

Z世代买的不是零食,是朋友圈素材。
3.品牌把“健康”做成可视化:蛋白棒印出“每根含9.9克乳清蛋白”,魔芋爽标“0脂0蔗糖”,再配一张健身教练代言海报,让选择成本降到0.1秒。
健康不是噱头,是新的比价维度——同价位我能多吃两克蛋白质,就能把你踢出购物车。
区域战火:湖南帮下江南,江浙土著反击

华中市场已成“红海密度”,湖南系品牌集体“下江南”。
江浙沪消费者之前被便利店教育得妥妥帖帖,突然冒出3块9的进口水、5块9的每日坚果,排队三圈。
本土便利店急了,联名咖啡、上线烘焙,甚至把冷藏盒饭搬进零食店,想用“鲜食”守住高频客流。
更精彩的在西南:地方品牌“零食玩家”半年开出200家,打法简单粗暴——“你卖3块9,我卖3块5;你再降,我送可乐”。

本地经销商被裹挟着站队,谁给钱快跟谁走,价格战把县城房租直接打上涨10%。
资本看了直乐:越乱越适合抄底,2024年并购清单上,西南品牌名字已经提前圈好。
供应链暗战:数字系统只是门票,独家货源才是杀招
仓库再炫,没有货就空转。

头部品牌今年把“独家”写进合同:
1.与50+网红厂牌签排他协议,新品首发30天只供我家,别人只能眼巴巴等下一批。
2.派数据团队入驻工厂,把消费者口味反馈实时写成“配方迭代单”,一周就能调辣度、换包装,让模仿者永远慢半拍。
3.用现金买断产能,淡季也付定金,工厂乐得锁线,竞争对手想插队就得加钱,加完价发现利润被榨干,自然退场。

这套打法像打牌:我提前把大小王抽走,留给你的是一副缺王的扑克,怎么打都输。
写给想进场的人:三种死法与一条窄路
死法一:以为便宜就能赢,结果进货价比人家零售价还高,开业三个月贴出“旺铺转让”。
死法二:盲目复制招牌,不控后台,库存周转60天,现金流被活活拖死。

死法三:选品跟风,货架上全是大路货,消费者进店逛一圈,发现淘宝更便宜,转身出门。
窄路只有一条:用数据选品+用资本锁货+用速度做健康差异化,再把店开到人口密度足够高的地方,让每百米都看到你的招牌。
听起来像开飞机,其实门槛就两步:先拿到融资门票,再找到会算库存的人。2024年,没有中间商,也没有温柔乡,只有硬碰硬的效率战。
结尾彩蛋:下一轮并购潮就在明年春节后

资本已经排好档期:谁先跑完1000家店、谁把库存周转压到12天、谁的健康品类占比过40%,就会被高价“收编”;慢一点,就只能被低价“收尸”。
零食折扣的故事,从“便宜”开始,却不会以“便宜”结束——它终将成为中国城市毛细血管里的“零食基础设施”,就像自来水一样,打开龙头,3块9的进口水准时流出来。
至于那些还在犹豫要不要进场的人,记住一句话:当爆米花停止爆裂,锅盖就再也打不开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