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来解读一下“无印良品(MUJI)长沙泊富店谢幕”这一事件,并结合长沙零售市场的变化,探讨其中的“良品”变局。
"事件核心:"
"MUJI长沙泊富店关闭:" 这是MUJI在长沙开设的众多门店中,继之前部分门店关闭后,又一家的关闭。这标志着MUJI在长沙的实体零售版图正在收缩。
"背景:" 泊富购物中心本身是长沙重要的商业体,MUJI在此开店曾被视为品牌深耕长沙市场的信号。
"长沙零售版图裂变下的背景:"
“裂变”是形容近几年长沙零售市场的一个词,体现在:
1. "购物中心激增:" 长沙商业地产发展迅速,从国金中心、德思勤·君悦汇、黄兴广场,到现在的梅溪湖国际文化艺术中心、运达中央广场等,大型购物中心不断涌现,竞争异常激烈。
2. "消费升级与多元化:" 消费者需求日益个性化、体验化,对品牌、服务、环境的要求更高。线上购物习惯成熟,但也催生了线下体验、社交、即时满足的需求。
3. "品牌竞争加剧:" 各大品牌在一线城市的策略趋同,下沉市场(如长沙)成为必争之地。品牌需要不断调整策略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和激烈的竞争。
4.
相关内容: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星源 实习生 贺帅
在长沙泊富国际广场一楼,无印良品门店内弥漫着一种告别的氛围——原本素净的货架上,鲜艳的“闭店特惠”标签格外醒目;多处指定商品也挂上了“10%OFF”到“20% OFF”不等的标牌。然而,大力度的促销并未带来预期中的人流,店内顾客三三两两,脚步声在略显空旷的空间里回荡。
该店店员告诉记者:“我们店是2016年开的,算是长沙比较早的一批了。以前生意确实不错。”他一边整理着打折区的收纳盒,一边补充道,“此次闭店是公司基于经营效率和战略调整所作的决定。”
近几个月,从红星美凯龙韶山店停止运营,到无印良品泊富店撤场,中高端家居品牌在长沙市场频频收缩。在消费者日益注重性价比的背景下,这类品牌应如何重塑核心竞争力?记者展开了调查。

性价比走低,“良品”遭遇价值认同危机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无印良品等品牌面临的核心挑战之一,是价值认同危机。
走进位于长沙国金中心(IFS)内的无印良品门店,人来人往似乎较为热闹。该店店员表示:“我们店人流量一直比较稳定,IFS这块地方是长沙最核心的商圈,人流量基数非常大,支撑力强,就算是工作日上午顾客也挺多的。”
然而,在表象之下,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和品质的挑剔并未消失。
正在店内闲逛的张女士顺手拿起旁边精致的卷尺,被价格吓了一跳,“这个要149元?就是量个尺寸而已,随便去网上买一个才几块钱。”她摇着头将其放回原处,“以前在这里买过一个小收纳包,78块,没用几次拉链就卡壳了。”
和张女士有同感的消费者不在少数。在记者的随机采访中,几位顾客都提到了同一个字:“贵”。一个卷尺149元,一个保温杯98元,一个收纳包78元……在消费者越来越精打细算的今天,“值不值”成为首要问题。更关键的是,一些关于“质量好像不如以前”的抱怨也随之出现——拉链不顺畅、床品爱起球,这些细微的瑕疵,正悄悄蛀蚀着“良品”这块金字招牌的根基。
当消费者持续质疑“高溢价是否合理”“品质是否可靠”时,品牌的吸引力就在无形中流失了。

选址分流与本土竞争,夹击之下客流分化
此外,商圈变迁和本土品牌的崛起,也进一步加剧了无印良品等品牌的经营压力。
“旁边的富兴时代广场一开,我们泊富这边的人气‘唰’一下就少了很多。” 店员直言不讳,语气中透着无奈。在他看来,这像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新商圈的崛起如同强大的磁铁,瞬间吸走了原本分散的客流。对无印良品这样依赖稳定人流“输血”的品牌来说,选址一旦踏不准城市商业重心转移的节奏,就可能陷入“门前冷落鞍马稀”的窘境。
此外,本土军团的“围攻”,让简约风不再是无印良品的专属。走进名创优品、NOME、网易严选、小米之家的线下店,一股熟悉的风格扑面而来,价格却亲民得多。这些本土品牌像嗅觉灵敏的猎手,用快速更新的款式、极具杀伤力的价格,精准切入偏好简约设计但重视价格的消费群体。
本土品牌的成功不仅在于价格,更在于对消费者需求的快速响应。例如,网易严选依托大数据分析,能够快速捕捉消费趋势变化;小米之家则通过生态链模式,整合供应链资源,在保证质量的同时大幅降低生产成本。
在多重优势的加持下,本土品牌势如破竹。例如,名创优品2024年总营收为169.94亿元,同比增长22.8%;集团全球门店数达7780家,净增1219家,海外门店数突破3118家。
对此,有行业分析师指出:“本土品牌更懂中国消费者,他们不仅提供产品,更提供符合本土生活习惯的解决方案。这是国际品牌难以快速跟上的。”

全国关店频发,战略调整效果待检验
实际上,中高端家居品牌的闭店并非只在长沙。今年以来,上海、武汉、北京、济南……无印良品在中国多个城市的门店悄然拉下了闸门。无印良品官方回应称,“个别门店闭店是基于经营效率的正常调整”,面对部分商圈人流下降的挑战,公司会对经营效益不佳的门店做出取舍。
面对市场变化,无印良品等中高端家居品牌也积极进行战略调整,试图重新赢得消费者青睐。
价格策略调整成为首要举措。自2014年起,无印良品连续多年实施“新定价”策略,降价商品品类逐年扩大。泊富门店内的半价木架和对折拖鞋等商品,正是这一持续价格调整的具体体现。业内分析师指出,此举旨在缩小与本土品牌的价差,提升价格竞争力。
产品本土化创新同步推进。为更好地满足中国消费者需求,无印良品加速推出适合中国家庭使用习惯的产品,如小型电饭煲、适合中式橱柜的收纳格等,并在设计中融入中国元素。
渠道整合升级也在加速进行。无印良品不仅在天猫、京东等电商平台全面布局,还积极开发微信小程序商城,致力于打通线上线下库存系统,提升购物便利性。
然而,这些自救措施的效果仍有待市场检验。《2024中国家居行业观察报告》中指出,随着消费者需求的不断细化与升级,家居行业市场未来发展方向将明确指向高端型与普及型两大路线,介于之间的中间层级将涌现出更多的生态层级,诸多细分的价格与价值定位将逐渐明晰。基于特定用户群体的生活方式与审美品位,这些生态层级将提供更具定制性与附加值的家居解决方案,满足消费者多元化的需求。
无印良品泊富店的关闭,为中高端家居零售业敲响了警钟。它标志着依赖黄金地段和品牌溢价的粗放时代正在终结。未来竞争的核心,将聚焦于能否构建差异化价值、实现深度本土化、持续提升运营效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