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轻鬆学】当成了盔甲,如何重拾真诚?

我是个容易紧张的人。无奈的是,我的工作几乎每天都要上台讲话,讲话的对象全是第一次见面的学员,十五年来,长期的压力累积,以及刻意练习所表现出的专业,让我在不知不觉当中,形成一套自己察觉不到,也看不见的应对模式。这个模式就像结界,保护内向的我,让我面对外界时得以披上一件的外衣,同时也让我应付每天的陌生,和随之带来的恐惧。

这件外衣,让我开始习惯在课堂中迎合学员,深怕他们在课程中没有学到知识,情绪没有被照顾,甚至影响我的满意度分数。我也开始习惯没有意义地称讚对方,讲一些不具体、带有敷衍的正面语言,变成我的口头禅,讲久了,自己也知道,其实根本不带任何意义,也没有激励功能,说白了,纯粹就是敷衍,不想让对话变得生涩和尴尬。

以上的所有自我反省都是因为上了司徒达贤老师的课。

博士班的个案教学中,司徒老师要求我们上台试教。他把全班六位博士生的带课内容录影,请助教出逐字稿,当众投影出来。老师花三个小时,逐条检视逐字稿,一个个给评语,没有一个放过。

我脸红到不知道该钻哪个地洞!不只我,我们这一群平均年纪五十岁的人,个个在企业做身居高位。眼看萤幕上自己说了一堆无厘头的废话,逻辑不清,思路不明,整个论述被二十几岁的同学带走⋯⋯傻眼、自责。对老师的每一句评语,觉得刺耳却真切,但又心里明白每句评语都是出于爱心,且深具洞察。

这几个星期来,我不断咀嚼这段反思与学习的过程。

我发现,自己对这些尖锐评价的第一反应是与。我没想到,面对压力的自己,这么想逃 : 希望星期五不要上课,希望老师不要点到我,希望同学能多 cover 我一下。

接着我试着修正错误。特别补强个暗中会用到的管理会计、定价策略、人员管理等相关知识。我到开放式课程网站学习,努力做笔记,请 AI 帮我把内容做成口说版,让我通勤时也能複习。

然后,我再模拟一次当时的个案演练,根据当时的断续处去思考 : 如果再来一遍,我会怎么修正?如果再遇到同样状况,我该如何回到论述的主轴?如果今天学生换成企业的 CEO,又该如何回答?

我也重新阅读司徒老师的着作,试图釐清他的教师观点,比对我修正之后的成果,看哪里有缺漏,或是需要再学习的地方。

整个国庆假期我都在忙这件事。一方面,我知道假期后又得面对老师 ; 另一方面,我告诉自己,这次要和上个星期的我不一样。

如同一个犯错的孩子,星期五下午13:30,我正襟危坐,準备迎接老师带来的另一种挑战:笔试。已经好久没有好好写字的我,準备好贴布和药膏,立誓要把个案教学的流程和论述路径釐清。人可以犯错一次,但不要再犯错第二次。这是我对自己说的话。

写这篇文章,是因为我考完了。老师说:字没多,但足以让我飘飘然。我如同一个被称讚的孩子,星期五下午17:30,带着的愉快表情,翘着腿在教室坐着。

学期的课还没结束,但我明显感觉自己的转变 : 害怕、抗拒、决定面对、修正错误、积极学习、被激励,从而产生幸福与满足感。这是四个星期来的转变,是一个老师用生命和爱心带来的改变。这是师道,也是力量,提笔之际,我深深被感动,希望未来也可以当这样的人。

我喜欢教学,也想当老师。不是因为当老师在课堂中权力很大,而是因为在这段和学生的互动中,我可以感受能力的增长,甚至自己的坚强与脆弱。满满的爱心和专业,若能透过一个教室撼动至少一个人,人生就很值得了。我想,至少司徒老师用他的生命感动了我,让我对,有更多体悟和信心。

当一个老师知道,他的老师也在教学路上努力,有什么理由让自己因此停顿和退步呢?

延伸阅读:

【职场轻鬆学】这一句话,意外成为我和自己的心灵对话【职场轻鬆学】对话里的崩溃时刻:到底是沟通还是在自我修炼?【职场轻鬆学】穿着,定义你的工作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