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阴扬帆“科创江阴”,启动“六大工程”三年品牌建设新征程

这是一个关于江苏江阴市推进科技创新发展的计划要点。根据您提供的信息,江阴市计划用三年时间集中力量,打造“科创江阴”品牌,并为此制定了“六大工程”作为具体实施路径。
以下是对“六大工程”可能包含内容的解读和概述(具体细节需参考官方发布):
“科创江阴”品牌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旨在全面提升江阴的科技创新能力、产业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六大工程”很可能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核心抓手,具体可能包括:
1. "创新平台能级提升工程 (Enhancing the Capacity of Innovation Platforms):" "目标:" 提升现有科技平台(如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等)的水平和规模,吸引或建设更高能级的创新载体(如国家级实验室、大科学装置)。 "内容:" 加强平台建设投入,优化平台管理机制,促进平台与产业深度融合,产出更多原创性成果。
2. "企业创新主体强基工程 (Strengthening the Foundation of Enterprises as Innovation Subjects):" "目标:" 培育和壮大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领军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提升所有企业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内容:" 加大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引导和激励,支持企业建立研发中心,促进产学研合作,帮助企业提升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3. "

相关内容:

>地方动态

记者 过国忠 通讯员 安雪松

如何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机遇,解决经济总量背后的科技创新短板问题,高起点优化创新空间、集聚高能级创新平台、引育高水平国际化人才队伍、营造高品质创新生态,抢占未来产业竞争新赛道?

记者2月16日从江苏省江阴市科技局了解到,日前,该市正式出台“科创江阴”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并将重点实施“六大工程”,旨在推动科研策源力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为产业技术创新点燃新引擎、注入新动能,把江阴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科创中心。

江阴市委书记许峰介绍,近年来,江阴坚持产业强市和创新驱动“两大战略”共抓,现代产业和科技创新“两个体系”共建,产业发展和科技人才“两类政策”共推,先后出台“科技创新20条”“创新发展16条”“科技人才25条”等政策,还全面启动“霞客之光”创新攻关计划,江阴成功入围全国首批、无锡首家“创新型县(市)”建设名单,入选“科创江苏”首个试点市(县)。

但江阴的创新发展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许峰看来,过去的江阴,靠资源的大规模投入、土地的高强度开发,走出了传统工业经济制造驱动之路;如今的江阴,土地资源接近上限、环境容量逼近红线、要素成本不断上升,曾经的老路已走到了尽头。

记者了解到,随着区域一体化的全面加速,创新要素流动更加顺畅。江阴能享受到协同创新带来的溢出红利,但更面临着巨大的“虹吸危机”。

许峰表示,“在面对现实存在问题之下,科技创新事关江阴县域地位、决定江阴生死存亡。因此,江阴要想从日趋激烈的区域竞争中突出重围,就必须准确把握溢出和虹吸的双刃剑关系,倍加坚定地以创新求发展,大力加强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全力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走出一条量质并举、行稳致远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科创江阴”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和重点实施“六大工程”,是江阴以科技自立自强和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为主线,以产业技术自主可控和创新集群能级提质为主攻方向,结合未来发展需求,所做出的重大战略选择和新举措。

江阴市科技局局长徐飞介绍,“科创江阴”行动计划和“六大工程”,主要包括创新型产业集群培育、科创源全域空间建构、创新型企业雨林打造、高能级科创载体攀升、高层次科技人才引育、全方位创新生态营造等6个方面共24项重点。

到2024年,江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达3.3%以上,企业研发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2%;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提高到40%,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42%;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2000家;全市人才总数达到56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1.6万人。三年内,新增创新创业人才项目600个,新建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等科创载体25家;每年完成技术合同成交额超90亿元。

“我们将通过3年努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取得实质性成效,形成完善的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与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培育起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和产业集群,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更加完善,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科创中心,在国际上打响‘科创江阴’品牌。”许峰表示。

来源: 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