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实,您描述的这种消费趋势在中国社会中越来越明显,并且非常值得探讨。这种被称为“倔强的中产”或“精明中产”的消费群体,他们面临的经济压力和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之间形成了张力,从而催生了新的消费行为模式。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这个趋势:
1.  "价值导向的极致追求:"
       "拒绝“将就”:" 他们不愿意为了品牌光环而牺牲产品的实际价值(质量、功能、耐用性)。对于他们来说,产品的核心价值在于能否满足需求、是否物有所值。
       "追求“质价比”:" 他们会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寻找性价比最高的产品,无论是在传统电商平台、社交电商、还是通过熟人推荐、线下淘货等多种渠道。他们相信“好东西不怕比较”,愿意为了找到真正值得的宝贝而“海淘”或“比价”。
2.  "“倔强”的体现:"
       "经济压力下的坚持:" 作为中产阶层,他们可能面临高房价、教育、医疗等生活成本的压力,收入增长可能跟不上预期。在这种背景下,他们不能像过去那样随意消费,但内心深处对品质生活的向往和对身份认同的需求依然存在。
       "不迎合消费主义:" 他们不认为名牌是衡量成功或品味唯一的标准,拒绝被品牌符号绑架,更愿意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自己真正在乎的地方,比如家庭
相关内容:
宁肯开车十多公里花500多买双打折的耐克,也不会在市区的迪卡侬买双便宜的鞋。
倔强的中产们,在消费这方面有着自己的坚守。
虽然就业形势依然不太好,公司效益勉强保持平平,整体消费的情况还是不那么乐观,但是对于习惯了高品质生活的中产们来说,即使收入没有增加,生活的品质是不能降低的。
能体现中产们生活品质的,不是上班时喝的咖啡,而是周末时你的消费和配置。

现在你去大型购物商场里看看,品牌专卖店里别说买东西,就是连逛的人都很少,除了外地来旅游的和不知道哪个国家的友人,本地人逛商场的差不多不是溜娃就是去找餐厅吃饭的。
以前一线城市的中产们以前买衣服,肯定是去商场的品牌专柜,现在呢很少会去商场专柜了,一到周末,开车到离市中心很远的品牌折扣店。
深圳的中产们现在动不动就跑到盐田的奥特莱斯、 龙华的八号仓去购物。
广州南沙奥特莱斯、荟品仓城市奥莱,
南京百联奥特莱斯、砂之船奥特莱斯
北京顺义奥特莱斯、
这里聚集了耐克、阿迪、彪马、COACH、TORY BURCH、 LANCOME等几百个品牌,价格基本上是市场价的一半,而且经常搞打折活动,新款的8折能到手,旧款、换季时1-3折的活动让你停不了手。同样品牌的东西即使在网上都拿不到如此优惠的价格。
虽然奥特莱斯这些大牌折扣店的地址一般离市区比较远,但还是被追求高品质、低价格的中产们怀着一腔热情奔赴而来。

用中产们的话说,人就要对自己好点,即使消费降级,生活的感觉那不能凑合。
品牌折扣店的东西质量有保障,那是价格再便宜的平替达不到的,而且自己也习惯了那些品牌店的衣服的款式、质量、穿着体验。
精明的上海中产们更是验证了这一趋势,宁愿买张去日本的机票,千里迢迢跑到国外购买低价的品牌,也不会把钱花在国内专柜,为商品溢价买单。

倔强的中产们用这样的方式 ,完美诠释了 “ 消费不降级"的理念。
今天的你,是不是也消费不降级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