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提出的观点非常有洞察力,点出了当前中国黄金珠宝市场竞争格局的一个关键变化。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 "老铺(老字号)的品牌价值与市场定位:"
"历史积淀与信任:" 老字号如老凤祥拥有上百年的历史,这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品牌资产,代表着品质、信誉和传统工艺。在消费者心中,尤其是在中老年群体和注重传统礼金需求的客户中,老凤祥的地位依然稳固。
"渠道优势:" 老凤祥的门店网络遍布全国,尤其是在二三线及以下城市,覆盖面远超周大福和中金。这种广泛的线下渠道是其在传统市场的重要护城河。
"“必需品”属性:"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黄金珠宝更多被视为保值、传家的“硬通货”或结婚等重大场合的“必需品”,老凤祥作为老字号,自然承接了这一需求。
2. "周大福的高端化战略:"
"产品创新与设计:" 周大福近年来大力投入设计研发,推出一系列高端、个性化的产品线(如周大福珠宝、周大福K金、周大福珠宝品牌系列等),强调设计感、时尚度和艺术性,吸引年轻、追求个性和品质的消费者。
"品牌升级:" 通过赞助高端活动、与知名设计师
相关内容:
金价飙到616元一克,周大福却靠关掉一千家店把利润抬高了9%,这波操作直接把老凤祥和中金逼到墙角。
很多人以为黄金越贵越赚钱,其实恰恰相反。上半年全国黄金首饰消费量又掉5%,年轻人连三金都懒得买,柜台前冷清得能听见空调声。周大福先动手,把位置差、客流少的店一刀切,剩下来的全是商场一层C位,租金高但人流动线精准。关店费用一次性计提,账面难看,运营成本却永久下降,利润自然抬升。

更狠的是产品路线。周大福把资源全部押在客单价十万以上的高级珠宝,杭州法云安缦那场私享会,入门门票三十万,最贵一件翡翠项链标价三千八百万,当天就被老客户订走。内部人士透露,高珠团队只有五十多人,一年却能贡献集团近三成毛利。传统黄金按克卖,赚的是加工费;高级珠宝按件卖,赚的是品牌溢价,毛利率直接翻倍。
老铺黄金更极端,干脆放弃商场柜台,把门店开进北京SKP、上海恒隆,装修用老榆木和青砖,现场安排錾刻师傅敲敲打打,一件素金手镯做旧工艺要二十天,售价却是普通足金的三倍。排队的人不在乎克重,只想发朋友圈展示手工温度。非遗故事加上限量编号,把黄金卖成了收藏品。
老凤祥完全跟不上节奏。六千多家店,一半在三四线步行街,房租低但客流老化,年轻人逛进来只看到牡丹龙凤,转头就走。公司也想学高端,在南京夫子庙投了一家体验店,装修加库存砸下去七千万,结果三个月销售额连利息都不够。加盟商更现实,装修补贴不到位,直接挂回老款,金价一涨就关店止损。

中国黄金更被动,98%收入靠投资金条,金价越涨,消费者越等回落,门店销量直接腰斩。北京朝阳区一家加盟店老板春节前卷走三百多位客户预订款跑路,总部只能垫付,舆论炸锅。体系松散,品牌方收挂签费却管不了库存,金价波动一来,最先崩的就是终端。
行业数据更扎心。周大福毛利率29%,老凤祥15%,差出一倍。潮宏基把花丝工艺做成糖果造型,小红书刷屏,十二小时销售额两百万。曼卡龙在商场门口摆扭蛋机,一百块抽一颗足金转运珠,年轻人排队打卡,单店月销翻三倍。黄金不再保值就能躺赢,会讲故事才有溢价。
渠道红利已经吃完,未来只有两条路。要么像周大福、老铺那样把黄金做成奢侈品,用稀缺工艺和私域服务锁死高净值人群;要么像潮宏基、曼卡龙把黄金做成快消饰品,用IP联名和社交玩法占领Z世代。夹在中间的老凤祥和中金最危险,上游抢不到高价客,下游留不住冲动粉,金价再涨两轮,库存周转天数能拖垮现金流。
留给它们的时间真的不多。年底婚庆旺季如果还是卖不动,关店数量可能再翻一倍。黄金不会消失,消失的是不会讲故事的品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