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提到的“BIG JOHN”可能是一个误解。在牛仔界,通常不会有“日本牛仔界的‘教父’品牌”这样的说法。实际上,牛仔文化起源于美国,并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如果我们要谈论日本牛仔品牌,那么可能会有一些知名度较高的品牌,如Visvim、Wacko Maria等,它们以独特的设计和品质赢得了消费者的喜爱。但它们并不是“教父”品牌,而是在牛仔领域有着自己独特风格和地位的知名品牌。
至于“BIG JOHN”这个品牌,它可能是一个不太知名或者已经不再流行的品牌,也可能是一个与牛仔无关的品牌。如果您能提供更多的信息,我可能能够给出更准确的回答。
相关内容:
一条牛仔裤能穿十年不烂,却差点被自己的“亲爹”弄丢——BIG JOHN九十年代亲手关掉出口闸门,把欧美年轻人拱手让给Levi’s,这事儿我越想越窝火。
尾崎幸太郎1940年在冈山儿岛做学生服起家,顺手把江户时代留下来的棉纺老底缝进裤管。1965年,他鼓捣出日本第一条国产牛仔裤“Canton”,50卷美国布用完,工人连夜加班,怕布头浪费,干脆把裤脚锁了个“一经水洗”——结果歪打正着,懒人福音,店铺门口排队排到派出所出面维持秩序。

1967年M1002上线, Cone Mills 的丹宁刚到码头,尾崎蹲仓库里拿剪刀直接裁,边裁边嘟囔:得让年轻人屁股看起来翘一点。两年后彩色“ROAD RUNNER”出世,荧光蓝、番茄红挂在店里,大妈路过都翻白眼:这裤子是反光条吗?可东京涩谷的小年轻抢疯了,电车车厢里一片蓝一片红,像移动信号灯。

真正的大招是1972年。仓敷纺织第八次打样,实验室灯管闪到电工都烦,终于织出“KD-8”,日本第一次有了自己的丹宁布。BIG JOHN拿它做M系列,出厂价折合人民币四百块,当年工人月薪才两百,整条儿岛通宵机器响,像给国家织一面巨大的蓝旗。1980年竹节纱一出,复古圈直接跪了——原来做旧不用等十年,机器就能帮你把岁月提前揉进去。

可辉煌到90年代,管理层脑子进水:海外订单太多,嫌麻烦,一刀切不做了。美国留学生跑二手店淘旧款,eBay上一条vintage M1002炒到一千美金,BIG JOHN自己仓库倒落灰。2009年清水刚接手,跑到美国一看,年轻人腰间挂的赤耳居然是自己爷爷造的,当场脸红,回国连夜重启生产线。

现在儿岛牛仔裤一条街地面刷成“日本蓝”,红白缝线把400米长街缝成一条巨大裤缝,游客打卡拍照,顺手买条“RARE”当传家宝。木村健一在后台偷偷加弹力纤维,老头骂“不纯”,他耸肩:年轻人要深蹲、要骑车、要盘腿打手游,不弹真不行。最绝的是“野鸭”系列,拿芦苇再生棉混丹宁,污水减少七成,工厂门口野鸭大摇大摆,见人不飞,像活的环保LOGO。

我上周刚去,店里一个法国小伙试穿RARE,蹲了三十下,拉链稳如老狗,他当场喊:“这比巴黎世家值!”导购小姐姐憋笑憋出泪。我摸了下裤脚赤耳,心里咯噔:要不是当年那帮领导犯懒,这热闹本该早三十年。

一条裤子能记录日本纺织的荣辱,也能把错过的时光缝回去。BIG JOHN把出口的大门重新推开,蓝布再次往外走,这次他们学乖了——创新不丢,传统也不死守,毕竟谁也不想再体验一次被全世界炒自己旧款的尴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