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达集团,从创业传奇到商业帝国——探寻其兴衰之路

我们来梳理一下万达集团(Wanda Group)的“前世今生”,探讨它是如何从无到有,又经历了怎样的辉煌与挑战,最终走到今天这种状况的。
"一、 前世:白手起家,农村改革中的“异类” (1988 - 1992)"
"创始人:" 王健林。 "起点:" 1988年,改革开放浪潮下,44岁的王健林从大连市西岗区大房身村党委书记的位置上辞职,下海经商。他最初承包了濒临倒闭的大连市西岗区小商品城,并贷款800万元将其改建为大连万达商业中心(大连万达广场的前身)。 "早期模式:" 万达的早期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抓住了中国城市商业设施严重匮乏的市场空白。它不仅仅是建设商场,更是集购物、餐饮、娱乐、酒店、影院于一体的大型商业综合体,这种模式在当时非常超前。通过“地产+商业”的联动开发,万达迅速积累了原始资本和经验。 "关键一步:" 1992年,万达与香港置地(后改为香港万达)合作,获得了香港最大的电影院线——百老汇电影院的全部股权。这不仅让万达进入了文化娱乐领域,更重要的是,通过与香港资本的合作,万达接触到了国际化的视野和管理经验,为其后续的扩张奠定了基础。
"二、今生

相关内容:


你敢信吗?那个把 48 座万达广场打包卖给腾讯、京东这帮 “熟人” 的万达,三十多年前连个正经办公室都没有;那个曾经喊着 “先定一个小目标挣一个亿” 的王健林,当年为了见沃尔玛负责人,差点连大门都进不去。

今天咱们就掰着手指头聊聊,这家能改变一座城市商业版图的公司,到底是怎么从无到有,又在风浪里走到今天的。

一、1988 年的 “破局者”:从裁军军官到 “拆楼专业户”

1988 年的大连,三十四岁的王健林正站在人生的岔路口。

当了十七年兵的他刚从团级干部岗位转业,捧着 “铁饭碗” 在大连市西岗区政府当办公室主任。按说这日子稳当得很,但他偏不踏实 —— 那会儿改革开放的春风正劲,身边总有人 “下海” 挣了钱,王健林心里也痒痒的。

“当时就觉得,一辈子坐在办公室里太可惜了。” 后来他在内部讲话里回忆,“什么哈佛耶鲁,不如自己敢闯。”

正巧区里有个濒临破产的住宅开发公司,没人愿意接手。王健林主动请缨,带着借来的 100 万元启动资金,成了这家 “烂摊子公司” 的总经理。这就是万达的前身,那会儿公司连个像样的项目都没有,只能接别人挑剩下的活。

第一个 “硬骨头” 是大连太原街的旧楼改造。这片老房子住着四百多户人家,拆迁难度大不说,建成后房价还卖不高。有老员工劝他:“王总,这活儿费力不讨好,咱换个项目吧?”

王健林偏不。他带着团队挨家挨户做工作,承诺 “先安置后拆迁”,还首创了 “回迁房面积不缩水” 的规矩。就靠这股实在劲儿,项目居然顺风顺水地成了。更意外的是,因为质量过硬,房子很快卖光,公司一下赚了 1000 多万元。

这第一桶金让王健林摸清了门道:做房地产,诚信比啥都重要。但真正让他 “出圈” 的,是后来的 “拆楼事件”。

1992 年,万达在大连开发 “北京街住宅工程”,已经盖到三层了,王健林突然发现楼板厚度比设计标准薄了两厘米。有人说 “这点误差不影响使用”,还有人算过账,拆了重盖要损失 100 多万元。

王健林二话没说,直接拍板:“拆!”

当着全体员工的面,他亲自按下了爆破按钮。这一声巨响,炸出了万达的 “诚信招牌”,也让他在大连房地产圈站稳了脚跟。后来他常说:“做企业得扛得住诱惑,扎扎实实做实业,少玩虚的。”

二、2001 年的 “野心家”:从卖房子到造 “城市中心”

2001 年,万达已经是东北知名的房地产公司了,但王健林却犯了愁。

“光卖住宅不行啊,房子卖完钱就到手了,后续没啥收益。” 他在管理层会议上抛出问题,“咱得找个能长期赚钱的路子。”

那会儿中国的商业地产还是一片空白,大家都习惯 “盖商场卖商铺”,没人想过 “自己持有运营”。王健林却盯上了这块 “荒地”,他想做一种 “全新的东西”—— 把商场、公寓、写字楼凑在一起,搞个 “城市综合体”。

这想法在当时简直是天方夜谭。有高管当场反对:“王总,这得砸多少钱进去?万一租不出去咋办?”

王健林早有准备。他听说沃尔玛在找中国合作伙伴,立马带着团队飞赴深圳。可人家是世界 500 强,根本看不上万达这样的 “地方企业”,连负责人的面都见不着。

换别人早放弃了,但王健林是当兵出身,最不怕的就是磨。他通过朋友牵线,前前后后跑了十几次,终于见到了沃尔玛中国区负责人。

“我们给你们留最好的位置,租金比别人低,还保证人流。” 王健林拍着胸脯承诺,“你们只管卖货,运营的事儿交给我们。”

就靠这股韧劲,万达居然真的和沃尔玛签了约。更绝的是,他还拉来百安居、麦当劳等一批品牌,搞出了 “订单式商业地产”—— 盖商场前先找好商家,人家要啥样就盖啥样。

2003 年,第一座万达广场在长春开业。开业当天,人山人海,连周边的交通都堵了三个小时。有商户笑着说:“以前在别的商场,一天卖几千块就不错了,在这儿一天能卖好几万!”


这一下,万达彻底火了。接下来的十几年里,万达广场像 “复制粘贴” 一样出现在全国 45 个城市,超过 60 座广场拔地而起。“一个万达广场,就是一座城市中心” 这句话,成了当时最响亮的商业口号。

那时候的万达有多牛?2012 年,它收购了美国 AMC 影院,成了全球最大的院线运营商;2013 年,又砸 10 亿英镑在英国搞投资。王健林更是在 2015 年登顶中国首富,一句 “先定一个小目标,比如挣它一个亿”,成了全民热议的梗。

员工们最津津乐道的是 “万达速度”:从拿地到开业,一座万达广场只要 18 个月。为了赶进度,王健林自己带头拼命 ——2003 年春节前一天,员工都放假了,他还让规划院院长把设计图送过来,整个春节都泡在图纸里。

“老板都这么拼,我们哪好意思偷懒?” 有老员工回忆,“那时候万达就像一辆高速列车,所有人都跟着往前冲。”


三、2017 年的 “急转弯”:从 “买买买” 到 “卖卖卖”

谁也没想到,万达的 “刹车” 来得这么突然。

2017 年,国家开始严控房地产企业的高杠杆融资。万达因为之前扩张太快,欠了一大笔债,突然陷入了现金流危机。


有内部消息说,当时万达的债务高达几千亿元,每天光是利息就要还好几千万元。王健林一夜之间愁白了头,不得不做出一个痛苦的决定:卖资产。

先是把 13 个文旅项目卖给融创,又把 77 家酒店卖给富力,一下子回笼了 637 亿元。这在当时引发了轩然大波,有人说 “万达不行了”,还有人说 “王健林要垮了”。

王健林在内部讲话里给大家打气:“到了黄河心也不死,这是咱万达的精神。现在只是暂时困难,咱们要学会转弯。”

他所说的 “转弯”,就是 “轻资产转型”—— 以前万达又盖商场又运营,是 “重资产模式”;现在只负责运营管理,把盖房子的重活交给别人,靠收租金和管理费赚钱。


这转型听着简单,做起来却难如登天。2018 年,万达拉来腾讯、苏宁、京东、融创,搞了个 340 亿元的战略投资,腾讯持股 4.12%。王健林当时算盘打得挺精:腾讯有线上流量,万达有线下商场,正好能互补。

可没承想,盟友们后来也自顾不暇。苏宁、融创因为回购纠纷,居然跟万达申请了仲裁。王健林这下真是 “屋漏偏逢连夜雨”。


更棘手的是上市对赌协议。2016 年,万达商业从香港退市时,跟投资者承诺 2018 年要在 A 股上市,要是没成功,就得回购股份。结果 A 股对地产公司 IPO 管得越来越严,万达连续四次上市都失败了。

这一失败不要紧,直接触发了 380 亿元的回购条款。2023 年,王健林实在没办法,只能把核心的珠海万达商管 60% 的股权卖给太盟资本牵头的财团,换来 600 亿元纾困资金。

这意味着什么?以前万达是王健林说了算,现在他持股只剩 40%,失去了绝对控制权。有员工惋惜地说:“就像自己辛辛苦苦养大的孩子,现在得跟别人姓了。”


四、2025 年的 “新考题”:48 座广场易主,是终点还是起点?

今年 5 月,万达又上了热搜 —— 它把 48 座万达广场的 100% 股权,卖给了太盟、腾讯、京东、阳光人寿组成的 “熟人团”。

虽然没公布具体金额,但市场传闻高达 500 亿元,而且已经拿到了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的批准。这是万达轻资产转型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资产剥离。

消息一出,有人惊呼:“万达这是要把老家底都卖光了?”

其实不然。咱们得先搞懂这 “熟人团” 为啥愿意接盘。

对腾讯来说,这是笔 “流量生意”。万达广场每年客流量超 60 亿人次,相当于全中国每个人都去了 4 次多。腾讯看中的就是这线下流量入口,能把自己的线上服务引流到商场里。

对阳光人寿这类险资来说,这是笔 “稳赚不赔的买卖”。万达广场有稳定的租金收入,正好匹配保险资金 “求稳” 的需求。太盟资本更像个 “中间人”,把大家的钱凑在一起,既分散了风险,又能参与后续运营。

说白了,这不是简单的 “江湖救急”,而是一场各取所需的资源重组。王健林用未来的收益权,换来了当下急需的现金流。


可即便如此,万达的日子还是不好过。

截至今年三季度,万达商管的短期债务飙到了 662 亿元,可账面现金只有 133 亿元,每天要填补 1.5 亿元的资金漏洞。更头疼的是,1375.61 亿元的有息负债,一年利息就超 130 亿元,而 2024 年万达商管的管理费收入才 20 亿元,连利息都不够还。

为了还钱,万达真是 “卖无可卖”:4 月把酒店管理公司以 24.9 亿元卖给同程旅行,7 月又把快钱金融 30% 的股权卖了 2.4 亿元。今年 8 月,万达新增了 24.02 亿元的被执行金额,光这部分的年利息就有 2.4 亿元,上半年卖资产的钱扣完成本,连利息都不够覆盖。

王健林自己也不好受。9 月有消息说,他和万达集团被限制高消费了,不能坐飞机软卧,也不能去星级酒店消费。曾经的中国首富,如今连 1.86 亿元的执行款都难以及时履行。

有人说:“万达是不是要破产了?”

还真不一定。万达手里还有 130 座自持的万达广场,估值约 4500 亿元,而且这些广场的出租率大多在 90% 以上,能持续产生租金收入。更重要的是,万达商管管理的第三方项目占比已经快到 50%,轻资产模式慢慢有了起色。

就像王健林以前说的:“创新者大部分成为先烈,少部分成为先进。” 现在的万达,正在做那个 “争取成为先进” 的人。


五、那些藏在细节里的 “万达基因”

聊到这儿,你可能会问:万达能走到今天,除了王健林的决策,还有没有别的原因?

还真有。那些藏在细节里的 “万达基因”,其实才是它能扛过风浪的关键。

先说 “制度管人”。万达有个规矩:下道工序是上道工序的客户。比如工程队盖完楼,得让运营队满意,不然就算不合格。有次一个项目因为地砖铺得不齐,被运营队打了差评,工程队立马返工,光损失就有几十万元。


“在万达,没人能靠关系混日子。” 有离职员工说,“工作好就是最好的关系,这一点王总做得特别绝。”

再说 “人才战略”。王健林为了挖人,能做到 “八顾茅庐”。早年为了请一位商业管理专家,他亲自飞了五次上海,每次都耐心沟通。后来万达干脆建了自己的万达学院,从内部培养人才,避免 “挖来的人水土不服”。

还有 “危机感”。哪怕在最辉煌的时候,王健林也总在内部强调 “不能掉以轻心”。2012 年万达刚成为行业第一,他就在年会上说:“现在只是暂时领先,要是不创新,用不了几年就会被超越。”

这些基因,就像万达的 “免疫系统”,哪怕遇到大病毒,也能撑着不倒下。


六、今天的万达,到底在 “熬” 什么?

现在的万达,就像在爬一座陡坡,虽然累,但每一步都很扎实。它现在最关键的,是闯过 2025 年底的 “双重考验”。

第一关是 A 股上市。万达商管的上市申请已经到了最后阶段,要是能成功,不仅能拿到融资,还能豁免 380 亿元的回购义务。但业内预估成功率不足 30%,毕竟房地产行业 IPO 审核越来越严,加上万达的债务问题,难度不小。

第二关是债务重组。万达正在跟债权人商量,想把部分债务 “展期 + 债转股”。目前已经有金融机构同意把 20 亿元债务展期两年,但要求用剩余万达广场的租金收入做抵押。要是能搞定一半以上的债务,万达就能喘口气;要是债权人集体逼债,后果不堪设想。


有人问:“王健林都七十多岁了,为啥还这么拼?”

或许答案藏在他早年的一句话里:“创业就是夹缝中求生存,要有一种咬牙的精神。” 对他来说,万达不是一家普通的公司,而是他奋斗了一辈子的心血,是无数员工的饭碗。

今年上半年,有记者在万达广场采访,遇到了一位做了十年餐饮的商户。他说:“虽然万达这几年在卖资产,但对我们商户挺好的,物业费没涨过,还帮我们搞线上引流。我相信它能挺过来。”

其实仔细想想,万达的故事,不就是中国民营企业的一个缩影吗?从一无所有到风光无限,再到遇到风浪被迫转型,每一步都走得磕磕绊绊,但从来没停下脚步。


王健林曾经说过:“做企业一定要顺势而为,不要逆势而动。” 现在的万达,正在学着适应新的 “势”—— 从 “规模狂欢” 转向 “效率博弈”,从 “重资产扩张” 转向 “运营赋能”。

至于未来会怎样?没人能打包票。但就像那些在万达广场里日复一日营业的商户,那些还在岗位上坚持的万达员工,他们都在等一个答案:等万达熬过这阵风浪,能笑着说出 “柳暗花明又一村”。

毕竟,能从 100 万元做到几千亿的公司,绝不会轻易倒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