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时尚今看却显土气,潮流轮回中,它们如何换形式适应中国社会?

你说得非常有道理!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且值得深思的现象。很多当年曾经风靡一时、被视为“时尚”的元素,如今看来确实有些“土气”,但这背后往往不是简单的潮流过时,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其中最核心的就是"适应中国社会文化、经济发展和审美变迁"。
以下是一些关键原因:
1. "经济发展与可及性 (Economic Development & Accessibility):" "过去:" 很多“时尚”元素(如名牌包、特定品牌的服装、高科技产品)最初是少数人的奢侈品,代表着身份和地位。它们的设计可能更偏向国际化和前卫,不一定完全贴合当时大众的审美和生活习惯。 "现在:"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消费能力的普遍提高,曾经的高端、小众品牌和设计变得大众化、普及化。同时,中国本土品牌和快时尚品牌(如 SHEIN、安踏、李宁 等)的崛起,它们往往能更快、更接地气地捕捉并满足大众的时尚需求,设计上也可能更符合本土审美。当年被视为“时尚”的东西,现在因为可替代品太多、价格太透明,或者设计本身已不再独特,就容易被视为“土气”。
2. "审美变迁与本土化 (Aesthetic Shift & Localization):" "过去:" 时尚潮流很大程度上由西方主导,一些设计可能带有明显的西方文化印记或审美偏好。

相关内容:

时尚这事总是轮回发展的。

在每一次的流行里面,往往总是伴随时代的特色。

曾经风靡一时的非主流和杀马特,有人说它们已经在中国社会消失了。

这样的想法恐怕是对非主流和杀马特有什么误解罢了。

在进入千禧年之初,这个时期的港台明星时尚更多是受到日韩时尚的影响。

恰巧日韩的时尚是十分大胆和光怪陆离的,全部走视觉系风格的打扮,尤其表现在发型方面。

其中比较出名的就是来自韩国的HOT这个男子组合。

成立于1996年,他们带起的韩流,到了2000年之后才在中国真正发展起来。

从安七炫他们的发型,流露出沙龙洗吹剪的气息。

那么什么是非主流?什么是杀马特呢?可能没有人会去关心。

这些外来的流行文化,早起源在欧美,包括摇滚、朋克、金属等等都是非主流。

欧美的非主流文化更多是体现一种个人的追求,以及个性的体现,要活出自己的独特。

然而中国的非主流与杀马特的起源就是欧美,只是经过日韩稍微加工了一下才流传入中国而已。

在中国流传与发展同时加入了各类元素,导致中国的非主流与杀马特又不同于欧美的非主流,

尤其在服装穿搭与细节位置,中国的杀马特与非主流更多是受到日韩流的影响。

例如上面提及的 韩国男子团体H.O.T,他们的时髦发型,是当年千千万万年轻人的模仿对象。

被称之为日韩视觉系的打扮风格,已经深深印入年轻人的脑里,他们相互学习和模仿。

他们常常三五成群地,变成街头的一道独特个性的风景线。

这波非主流时尚恰好就是中国受到欧美、日韩流行文化冲击最强的年代。

从欧美EMO、朋克,到日韩视觉系,没有集大成,倒是把所有时尚元素一锅端的拙劣模仿和山寨混合。

歌手艾薇儿、林肯公园、日韩男团等疯狂地文化输出冲击着人们的审美。

就在这时,国内农村年轻人对外来时尚的接纳程度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

直到2008年,众多非主流流派逐渐混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独立创新的崭新流派——杀马特家族。

还记得在2000年至2005年期间,开始有人讨论非主流、染发、窄脚裤等等的所谓“潮流”话题。

台湾的偶像剧里的男主们“时尚“的发型更是让少男少女欲罢不能,例如当时红极一时的男子团体F4。

不过F4的每个男生的发型与穿搭,都还是算比较低调好看的,要去模仿的人恐怕要有颜值的支撑,不然学不来。

国内开始出现了大量的其他模仿者,包括欧美、日韩、香港歌星影星等等。

从穿衣打扮,甚至明星的说话方式,他们都不放过。

这时期的这批人就是最初的非主流,也就是杀马特前期的雏形。

为了走出自己的风格,按捺不住的杀马特们开始不断地给自己起名号。

例如杀马特、葬爱、残血等家族,从成立发展并迅速渗透到各个社交平台和网络游戏中。

这些看似酷炫的宣传口号和“家族”“组织”的概念,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年轻人。

非主流的名字:爱你如命、心不设防、我没爱人、人比心凉、亡我梦他、比你更加好、喜你人多、空心不是没有心、淹死你可好、穿这夹板走天下、伤心的泪谁来吞、疯/那是一种范儿。

上图的头像,也是非主流们喜欢使用的,从发型来看,发厚并且前面的刘海都很长。

中国与欧美的摇滚、朋克的受众群体不一样。

这些加入杀马特家族的人有着各式各样的背景,包括家境中下、对生活感到无助、有过自卑轻生的想法、渴望谈恋爱、在普通社会交际中位于边缘的人、缺爱想要引起别人关心等等。

为了更好地吸引别人的眼球,他们把留了许久的头发和进行夸张的修剪和烫染。

在发型上面下重功夫,在人群里的确很亮眼,不过衣服穿搭还是露露出来浓浓的乡村土味,与时尚始终挂不上关系。

后来一步步地发展,这群体的人非常想取得别人的关注,并且想要进行人际交往和恋爱。

但由于个人的教育与价值观等等发生偏差的问题,无法令到他们这个愿望实现,只能相互拥抱安慰,相互取暖。

所以他们在街上几乎都是一群人的出现,这样的场面也比较吸睛。

这些人常常标榜自己对“爱”死了心,要么就说自己独一无二,无人可以替代。

找到共同的爱好或者理想之后,并且希望通过“杀马特”的发型,加入这种群体的钥匙而已。

到了2010年之后,微信、微博等等社交媒体,还有视频媒体,电商平台的快速发展。

杀马特和非主流渐渐变成适应中国社会的发展,融入了某些群体。

例如上面这样的“鸡屁股”发型,现在已经几乎没有人会到发廊去剪这样的发型了。

视觉上面太不和谐,不伦不类的造型,容易被人误会是“神经病”。

发型大神Tony老师不知道能不能也来一款这样的发型呢?

非主流和杀马特其实并没有淡出,而是以另外一种形式适应了中国社会。

随后发展出的短视频抖音、快手美拍、直播网红现象又成为了10年代的“新非主流”现象。

锅盖头、带有名牌山寨的logo紧身上衣和窄脚裤。

还要搭配小瓢鞋,这就是社会小伙儿的入时打扮,再用美图秀秀磨个皮。

顿时让我想起当年非主流的既视感。

近一两年来出现的“精神小伙”,看看他们身上的穿搭,似乎也有类似的打扮。

紧身的上衣搭配紧身的窄脚裤,简短的发型和社会豆豆鞋。

在各大短视频平台,常常po他们的节奏感强烈的舞姿,或者是低成本小故事视频。

吸纳一波波的粉丝往大咖网红的路上前进。

谢谢收看,欢迎关注分享留言哦!全平台同名,我们会不定时更新的哦!声明:文字原创,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问题请联系作者删除。

#品牌好物# @时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