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来梳理一下法国迪卡侬(Decathlon)在中国市场从“百元运动自由”到被迫出售部分股权的历程和原因。
这整个过程可以概括为:"过度扩张、模式失灵、现金流危机,最终通过引入战投自救。"
"1. “百元运动自由”的辉煌时期 (约2010年代中 - 2020年代初)"
"精准定位与低价策略:" 迪卡侬进入中国时,精准地抓住了国内大众运动市场的空白。它以“让专业运动更简单、更大众化”为口号,通过提供设计简洁、功能实用、价格相对低廉的运动装备和用品,迅速吸引了大量对价格敏感、追求基础运动体验的消费者。
"“百元运动自由”的印象:" 其产品线覆盖广泛,从几十元的T恤、袜子、运动包,到几百元的基础跑鞋、篮球、羽毛球拍等,确实让很多普通消费者觉得能以可负担的价格买到像样的运动装备,形成了“百元运动自由”的深刻市场印象。
"快速扩张:" 凭借独特的商业模式和产品策略,迪卡侬在中国市场以惊人的速度开店,门店数量迅速增长,成为国内领先的运动用品连锁品牌之一。其大型仓储式门店模式也深入人心。
"2. 问题显现与危机爆发 (约2020年至今)"
"
相关内容:
79块跑鞋一夜之间变159,客流暴跌38%,迪卡侬亲手撕掉百元神牌标签
它曾是学生党、打工族、宝妈宝爸的福音:79元能买到穿两年的跑鞋,129元能扛住秋冬的冲锋衣。钱包不鼓也能全家运动,这份自由被迪卡侬承包了二十年。现在,自由正悄悄关门。

过去两年,迪卡侬把均价一口气抬高52%。同一双鞋79变159,同款冲锋衣蹦到四位数甚至五位数。涨价幅度追上奢侈品,工艺和配置却原地踏步。

线上页面里,159的跑鞋没有中底科技介绍,上万元冲锋衣连防水等级都没写全。同价位竞品把实测数据、面料编号、防风实验视频贴得明明白白。

线下门店搬去市中心黄金铺面,租金翻几番。装修升级、灯光调亮,logo也换了更简洁的版本。导购统一穿着像隔壁瑜伽馆制服,价格标签却扎眼得很。

为了显得高级,迪卡侬从加拿大某瑜伽品牌挖来高管。新人到位后主推500元瑜伽裤,面料硬、颜色旧,社交平台上被吐槽像十年前的库存。核心女性用户直接转投别家。

原本冲着平价来的老顾客更现实:159在国产运动品牌能买到带缓震芯片的跑鞋,颜色好看、科技能讲三分钟。迪卡侬的鞋盒里除了干燥剂,啥故事都没有。

客流下滑38%不是天灾,是人心散了。便宜不再是护城河,高端又立不住,卡在中间最难受。

迪卡侬早年靠自建供应链把成本压到极限,全球集中采购、海运自己包、仓储自己盖,省下每一分能省的钱。如今人工涨、原料涨,它还是不肯用高端面料,成本下不来,售价只能硬挺。
另一边,国产品牌把实验室搬到面料厂旁边,新纤维、新鞋底、新贴合工艺一年三迭代。价格没涨多少,体验肉眼可见升级。

安踏收购的始祖鸟、萨洛蒙去年在中国区增长超过50%。秘诀不是涨价,是把技术当卖点:面料、测试、使用场景一条短视频讲透,消费者愿意买单。

迪卡侬曾经靠一张蓝色价格签走天下。现在标签越来越红,数字越来越大,大家却悄悄放回货架。

最新消息:8月份传出它要卖掉中国子公司30%股权。交易还没落锤,已经有人在猜下家是谁。股权融资不是终点,是逼到墙角后的喘息。

平价赛道被名创优品、优衣库、国产运动品牌围堵;高端赛道又被专业户外和瑜伽巨头锁死。迪卡侬想同时吃两块肉,结果两边都在流失。

老用户要的很简单:79元能穿两年的跑鞋,129元能过冬的冲锋衣。没人逼它变奢侈品,是它自己想踮脚够月亮。

品牌最危险的时刻,就是忘记自己为什么被需要。迪卡侬还有机会回头:把价格降回合理区间,把研发拉回产品本身。库存压力再大,也比失去人心好解。
留给迪卡侬的时间不多了。下一次促销的钟声响起,如果货架上还是换标不涨质的旧面孔,很多人就真的不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