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消息。北京最后一家华联商厦(通常指西单华联商厦)计划在本月底闭店,这标志着这家有着24年历史的北京老牌百货零售企业正式告别市民的视线。
这反映了几个可能的原因:
1. "市场竞争加剧:" 随着电商的兴起以及大型购物中心、品牌专卖店、社区商业等的蓬勃发展,传统百货的客流量和销售额面临巨大压力。
2. "经营模式转型困难:" 传统百货需要不断进行业态创新和数字化转型,但转型并非易事,一些老牌企业可能难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
3. "城市规划与调整:" 西单区域本身也在经历着商业格局的调整和升级。
华联商厦作为北京零售业的一部分,陪伴了一代北京人的成长,它的闭店不仅是商业版图的变化,也承载着许多老顾客的情感记忆。这起事件也再次引发了关于传统百货业如何在新消费时代生存和发展的讨论。
你可以在新闻媒体上搜索更多关于华联商厦闭店的具体原因、后续安排以及对周边商业影响的信息。
相关内容:
继去年2月五道口华联商厦闭店,北京最后一家华联商厦也将谢幕。

近日,商业那点事儿小编得知消息,望京华联商厦也进入了闭店倒计时。据了解,凯德MALL·望京已收回望京华联商厦部分楼层运营权,未来将以凯德MALL·望京的名义扩店经营,这也意味着,这家在北京经营了近24年的老百货即将成为历史。
小编走访看到,望京华联商厦一层醒目位置目前已张贴“升级在即,调整进行中”的停业公告。上面显示,商厦将于本月30日停业,会员可在此日期前到店办理积分兑换、清理手续以及退换货事宜。

除了餐饮门店,目前,商厦1-3层大部分商户都在忙着出清甩货,且多为服装鞋帽。从甩货款式来看,大部分商品都不是当下的潮流服饰,更像是过时促销,整座商厦充满浓郁的百货气息。


小编从部分店员处了解到,商厦内门店的去向大致分为两类:一类将迁至相邻的凯德MALL或四层区域,搬迁限期是一个月内,这类门店多为连锁品牌。还有一类尚未找好出路,也可能甩货后就此闭店,这类门店多为非连锁品牌。
商厦服务台目前也已无人值守,工作人员也十分稀少。
对于闭店后的规划,小编了解到,凯德MALL·望京将收回资产,包括此前出租给华联商厦的面积,并对其进行改造。改造完毕后自行经营,增容后的凯德MALL·望京预计将于2022年10月1日亮相。
华联商厦望京店关闭后,意味着北京市场将再无华联商厦。大众点评显示,华联商厦目前仅剩望京店和五道口店。但五道口店早在2019年底就已闭店,将与相邻的五道口购物中心合二为一。

五道口华联商厦于2020年2月1日起停业改造,目前已升级为WDK购物中心,由五道口购物中心运营

升级后的WDK购物中心
北京华联集团官网显示,1997年,北京华联第一家百货商店开幕。9月以后,这个陪伴北京人24年的老百货品牌也将成为记忆。

自2016年以来,北京华联集团一直在淘汰旗下百货业态,加速向购物中心转型。截至目前,华联商厦马家堡店、安贞店、广安门店、上地店、五道口店等均已进入闭店改造。
小编注意到,北京华联集团官网目前已找不到百货这一分类,仅有BHG生活超市、BHG精品超市、BHG购物中心和奢侈品百货SKP。
北京华联商厦股份有限公司董秘在接受小编采访时也表示,目前,华联股份覆盖项目基本都是购物中心。
最新财报显示,截至2021年6月30日,上半年,华联集团营业收入5.23亿元,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利润841.09万元。报告期内,集团业务主要涉及购物中心和影院的运营管理业务,并未提及旗下百货的发展状况。
实际上,舍弃百货业态,华联集团早有计划。2019年财报就显示,基于对消费者需求的调研和经营分析,华联在报告期内完成旗下所有项目未来三年的调改方案,通过品牌汰换与升级、优化业态组合推动客层升级,更新各购物中心经营定位。
传统百货转型已是大势所趋。
贝壳研究院商业地产分析师郑中认为,传统百货模式已经过时。大多数百货空间相对拥挤、业态分布单一、动线缺乏规划。目前,除了定位高奢路线的百货业态,空间更宽敞、业态更灵活、注重体验和服务的购物中心业态显然更适合中端消费。

月坛南街的万方西单商场于8月被挂牌转让


老百货三友商场已升级成文创园
百货业态是否真的就没有前景了呢?
郑中指出,百货业态并不会就此消亡,它会依然存在,但前提是定位要高端。“定位高端的百货业态,可以利用自身坪效较高的优势,引入较多高扣率的业态,如化妆品、珠宝等,配合近期海外奢侈品消费潮向国内转移的趋势,在有限的体量内达到收益最大化,北京华联的SKP系列和杭州大厦都是典型代表。”郑中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