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元运动自由”到抛售中国股权,法国迪卡侬的转型与抉择之路

法国迪卡侬(Decathlon)进入中国市场近三十年,从最初的“百元运动自由”的象征,到如今因资金链断裂问题被迫出售中国股权,其经历了一路波折。究其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曾经的辉煌:“百元运动自由”的象征"
"精准的市场定位:" 迪卡侬进入中国时,正值中国体育产业兴起,大众对运动健身的需求日益增长。迪卡侬精准地抓住了这一市场机遇,以“让运动触手可及”为理念,提供高性价比的运动产品,迅速占领了大众运动市场。 "独特的商业模式:" 迪卡侬采用“自有品牌+大型体育用品超市”的模式,直接面向消费者,减少了中间环节,降低了成本。同时,其门店通常选址在交通便利的郊区,并提供丰富的运动项目体验,增强了顾客粘性。 "丰富的产品线:" 迪卡侬拥有超过900个自有品牌,涵盖跑步、球类、户外、健身等多个运动领域,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结果:" 迪卡侬在中国市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门店数量迅速扩张,成为运动用品行业的领军企业,也成为了许多中国消费者“百元运动自由”的象征。
"二、面临的挑战:从高增长到增长放缓"
"市场竞争加剧:" 随着中国运动市场的快速发展,

相关内容:

常逛迪卡侬的人可能都有同感,2023年花79元买的那双基础款跑鞋,穿到2024年还没坏,想再囤一双时却发现,同款已经涨到159元了。

更让人意外的是,2024年8月彭博社突然爆出消息:迪卡侬正计划卖掉中国子公司30%的股权,初步估值100亿元,不少投资机构都已经进了谈判阶段。

这个根正苗红的法国品牌,过去20年因为定价太亲民,连小区里的阿姨都以为是“国产平价牌”。

毕竟以前59元的速干衣、99元的瑜伽裤、249元的抓绒外套,随便买都不心疼,“百元运动自由”的名号就是这么来的。

现在不仅老款涨价,新款冲锋衣、公路自行车直接标到四位数甚至五位数,网友吐槽“以前只是丑,现在是又贵又丑”。

靠性价比赚了半辈子的迪卡侬,为啥非要砸了自己的招牌?这波“卖子求生”到底是无奈之举,还是另有打算?

一、卖子消息背后,是老用户的集体失望

迪卡侬要卖中国子公司股权的消息一出来,社交平台上立刻炸了锅。

2022年到2024年,迪卡侬商品均价从128.81元涨到了196.32元,涨幅正好是52%。

更扎心的是客流变化,根据汇纳科技2024年的零售监测数据,2023年迪卡侬中国区客单价才138元,2024年虽然涨到219元,但客流量掉了38%。

简单说就是:买的人少了,剩下的人花钱也更犹豫了,曾经靠“随便买不心疼”圈粉的迪卡侬,现在连老用户都留不住,反而要靠卖股权回血。

这矛盾背后藏着的,其实是它这两年转型高端的“翻车局”,可它当初为啥非要往高端圈挤呢?

二、平价时靠啥赚千亿?高端后为啥亏了?

很多人以为迪卡侬是服装品牌,其实它从一开始就是“运动版沃尔玛”,1976年,法国人米歇尔·雷洛克在里尔郊区开了第一家店,面积才900平方米,装修简单到像仓库,连员工都是他的球友。

更随性的是,店里最初只下午营业,因为上午要留时间让大家打球,但就是这么“不靠谱”的模式,却精准踩中了用户的痛点。

最关键的是它的供应链,80年代的时候,阿迪达斯等品牌觉得迪卡侬卖太便宜,断了它的货。

可迪卡侬没慌,反而自己建供应链,孵化了Quechua(户外)、Kipsta(团队运动)这些子品牌,巅峰时90%的产品都是自营。

就拿Quechua的基础款冲锋衣来说,因为省了中间商环节,比同行便宜40%,还能保证基础防水性,普通人买着完全够用。

除了供应链,迪卡侬还特别会“省冤枉钱”,不请明星代言,不砸钱打广告,甚至连鞋盒都省了,买鞋就用透明塑料袋装,省下的成本全贴在定价上。

在欧洲,它的入门T恤才2.99欧元,阿迪达斯要8.95欧元,耐克更是卖到16.99欧元,到了中国,“百元运动自由”成了招牌,79元的跑鞋、59元的速干衣,学生党、上班族闭眼买都不心疼。

还有一点很重要:它的体验感特别接地气,别的体育店导购跟着你推销,迪卡侬直接留一大片空地让你试,篮球场随便打,跑步机随便跑,甚至滑板都能在店里试滑。

也难怪2023年的时候,不少家庭都爱带孩子去逛,毕竟“边玩边买”比单纯购物有意思多了。

三、高端转型的“翻车局”

迪卡侬想转型高端,其实是因为遇到了增长瓶颈,根据迪卡侬集团2021-2023年的财报,这三年它的利润一直卡在9亿欧元,营收增长慢得像“挤牙膏”。

可同期的运动市场根本没停步:lululemon保持两位数增长,始祖鸟更夸张,安踏集团财报显示,始祖鸟中国区增长率年年超50%,而且定价还不低。

迪卡侬大概觉得“是自己卖太便宜,错过了消费升级的风口”,2024年一拍桌子就开始转型。

更新LOGO、加了公路自行车、攀岩这些专业品类,还把门店从城乡结合部搬到北京、上海、南京的核心地段,甚至挖来lululemon中国的“一号员工”张小妍当COO,想抢中产女性市场。

可问题在于,它把“高端”想简单了,以为把价格涨上去就是高端,却没做硬实力,比如它推出的高端冲锋衣,只换了个面料就标到五位数,连基础的防水等级都没标。

而始祖鸟的冲锋衣用的是GORE-TEX面料,还会公开防风测试数据,懂行的用户一看就知道差距。

然后是用户定位错了,想做女性市场,推出的500元瑜伽服却还是老样子,面料硬挺,设计普通,和lululemon“亲肤、显身材”的定位差太远。

有女性用户吐槽“花500元买它,不如加200元买lululemon,至少穿得舒服还显气质”。

追求性价比的老用户本来就没什么品牌忠诚度,涨价后直接转去买国产运动品牌,毕竟159元能买一双带缓震的国产跑鞋,没必要选迪卡侬。

而高端用户早就被始祖鸟、lululemon圈住了,根本不会因为迪卡侬涨价就转头选它,结果就是2024年迪卡侬净利润跌到7.87亿欧元,同比降了15.47%,转型彻底“翻车”。

四、卖子之后,迪卡侬还能回来吗?

现在迪卡侬要卖中国子公司30%的股权,无非两种可能:要么是“套现走人”,承认高端转型失败;要么是“融资再战”,想用这笔钱补高端产品的短板。

但不管选哪条路,它都得先想明白一个问题:怎么找回自己的定位?

要是想继续走高端,就得补“专业度”的短板,比如和GORE-TEX这样的面料巨头合作,把冲锋衣、瑜伽服的品质做上去,而不是只靠涨价撑场面。

要是想回头做平价,就得放下身段,把价格调回用户能接受的范围,毕竟老用户还在等“79元的跑鞋”回来。

最怕的是“两头不靠”,高端没技术,平价没价格,最后被名创优品的运动线、国产平价品牌夹在中间,更难翻身。

其实迪卡侬的教训,对所有品牌都有用:用户心里的“定位”不是说改就能改的,你用20年把“平价”刻在大家心里,想靠1年涨价就撕下来,根本不现实。

而且性价比用户不是“低端用户”,他们只是更理性,你放弃他们,就是放弃最大的客群。

最后想问一句:你最近一次买迪卡侬是什么时候?是为了“实用”还是想试试它的高端款?如果迪卡侬把价格调回2022年的水平,你会再走进它的门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