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说法“140亿库存砸手里!西方钻石老大被迫减产36%,外媒:败给中国了”虽然可能包含了一些事实元素,但将其简单归因于“败给中国”可能过于简化了情况。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分析:
"1. 140亿库存:"
   这个数字可能指的是De Beers(戴比尔斯)等西方钻石巨头在过去一段时间内积压的钻石库存。由于多种因素,包括疫情对珠宝需求的影响、市场饱和、以及中国市场的变化,这些库存确实存在消化问题。
   “砸手里”的说法可能有些夸张,但确实给这些公司带来了巨大的财务压力。
"2. 减产36%:"
   确实,De Beers等公司在近年来宣布了大幅减产计划。例如,2020年De Beers宣布削减15%的产量,2023年又宣布进一步减产20%。
   减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
       "市场需求疲软:" 疫情冲击了全球经济,尤其是奢侈品市场,导致钻石需求下降。
       "库存高企:" 过去几年积累的库存需要时间消化。
       "供应链调整:"  公司正在进行战略调整,从追求产量转向追求利润和品牌价值。
       "对冲风险:"  预测未来市场可能持续低迷,提前减产以避免
相关内容:
靠着掌控矿脉营造稀缺假象的戴比尔斯,或许从没想过自己竟会有“玩脱”的一天。

过去一百年间,在西方钻石老大戴比尔斯的垄断和营销下,钻石逐渐成了象征永恒真爱的重要信物。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到了20世纪80年代,全球每10枚婚戒中就有9枚镶嵌着经其认证的钻石。
然而,近年来随着单身群体持续扩容,戴比尔斯赖以生存的消费土壤不断流失。据媒体报道,2024年该品牌营收暴跌23%至32.9亿美元,毛坯钻石销售额同比锐减28%,库存更是堆积到惊人的2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40亿元)。

无奈之下,戴比尔斯只能采取自救措施以缓解压力,一边连续下调主流产品价格,一边严格控制钻石原料开采。最新公开信息表明,该品牌在2025年第二季度的产量,已同比缩减36%至410万克拉。
但更令人意外的是,即便打出了“降价”与“减产”的组合拳,该品牌在2025年上半年的仍亏损1.89亿美元,陷入了库存难以消化、业绩持续承压的尴尬困局,曾经舍不得卖的“香饽饽”转头就成了“烫山芋”。

对此,业内专家分析指出,婚恋观念变迁对市场虽有影响但效果有限,真正切断西方传统钻石品牌出路的关键,或许正是中国钻石的崛起。截止目前,河南已凭借成熟的钻石生产技术成为全球最大的钻石生产基地,难怪外媒直呼“败给中国了”。
援引公开资料,自2019年中国科学家成功“种”出钻石,河南多地逐渐将年产量提升至2200万克拉,既充分满足了工业领域的需求,又凭借超高品质迅速打入珠宝市场。据了解,当地高定钻石品牌柘光已在京东等平台走热,成功吸引了大批消费者。

“VVS级净度、D级颜色、3EX完美切工、附带IGI证书,在河南定制10克拉顶级钻石算上18K白金戒托,居然只要十几万就能拿下,性价比也太高了”,数月之前,来自北京的李先生在朋友的推荐下,添加柘光专属顾问下单了一枚钻戒。
他坦言:“同样品质的钻石在西方传统品牌专柜,预算至少得准备个一百来万,款式还不能随心选择。所以我抱着试试的心态在柘光定了一枚,送给老婆做结婚10周年纪念礼物,没想到钻戒到手后远远超出我的预期,以后再有钻石需求还找他们。”

事实上,参考京东等线上平台综合数据,不难发现如今转向河南钻石的消费者,人数正在呈快速上涨的趋势。与此同时,柘光作为当地头部钻石品牌,更是斩获无数大克拉白钻/彩钻、DNA生命钻石、万物豪华镶嵌等订单。
“目前品牌一克拉定价在8000元左右,与业内高端钻石价格标准线持平,因此被广大消费者视为高性价比之选。在2025年上半年,找我们定制钻石的用户已超千人,线上线下销售额更是突破1000万”,柘光专属顾问反馈道。

总而言之,当下的消费者已经越来越清醒,不再盲目为品牌营销噱头买单,而是更加注重产品自身的价值。戴比尔斯淤积140亿钻石库存,与河南钻石品牌走俏的对照,或许正是市场发生转变的生动写照。
希望在不久的将来,随着河南钻石产业蓬勃发展,钻石自由能够真正走进大众生活。同样,我们也相信在这个浪漫不需要钻石证明的时代,每个人都将有机会获得属于自己的璀璨,装饰自己独一无二的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