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提到的“米格并未消亡!苏”这句话,似乎是在强调苏联解体后,米格(Mig)战斗机依然存在并持续发展。苏联解体确实对米格的设计和制造产生了重大影响,因为许多重要的项目被迫暂停或取消。然而,米格战斗机并没有完全消失,而是继续在一些国家生产和服役。
以下是一些关于米格战斗机在苏联解体后发展的情况:
1. 俄罗斯:作为苏联的主要军事遗产之一,俄罗斯继承了米格设计局的大部分遗产。米格-29战斗机和米格-31战斗机继续在俄罗斯空军服役。此外,米格设计局(现已更名为联合航空制造集团下的米格航空产品公司)也在继续开发新的战斗机项目,如米格-1.42和米格-35。
2. 乌克兰:乌克兰在苏联解体时继承了大量的米格战斗机和制造设施。乌克兰继续生产米格-29战斗机,并在此基础上开发了自己的改进型,如米格-29УБ、米格-29М和米格-29К(海军版)。此外,乌克兰还提供了一些米格战机的零部件和服务。
3. 其他国家:一些前苏联加盟共和国和其他国家也继续使用米格战斗机。例如,印度、中国、巴基斯坦、伊朗等国有自己的米格战斗机生产或改进项目。
总之,虽然苏联解体对米格战斗机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但米格战斗机并没有完全消失。
相关内容:
米格战机没退场,苏-75让它换了新马甲。
新照片一出,老行家立刻认出熟面孔的影子。
有人说米格系列早就落伍,可战场记录并不这么写。乌克兰和中东的空军日志里,米格-29仍在执行前线拦截,它的起降次数不比少年低。俄罗斯工程师没有把这段经验锁进抽屉,而是把它塞进苏-75的图纸。

起飞到进攻只用短时间,这条老路继续走
苏-75机身只有单发,却保留米格家族推力响应快的特点。飞行员推油门后,速度和爬升马上跟上。越南老飞手当年用米格-21在十公里高空突然俯冲,击散美机编队,如今同样的节奏可以在苏-75上复现。拦截需要抓秒,发动机的第一口气比纸面极速更管用。
米格设计局早年盯住前线所需,把机动摆在首位,不贪多,这种做法被苏霍伊照抄。苏-75为了省成本选了简化结构,无平尾,V型尾翼一体承担两份工作,省下重量又少了雷达亮点。
战时维护一直是米格飞机的看家本事。过去飞行员落地自己跳下舱盖,不用梯子。苏-75的机腹高度同样克制,地勤能在平地上完成换轮胎和加油,不必拖着专用车来回折腾。

苏-75带弹量不是最大的,但7吨多足够执行空优与对地的双重任务。它的武器舱用模块拼装,今天挂格斗弹,明天换制导炸弹,螺丝位置不变,节省调试时间。米格-25当年靠三马赫配远射导弹封锁高空,现在苏-75把隐身和大射程导弹放进内仓,同样思路,只是工具更新。
高空高速不再孤军,隐身成了保命新护甲
米格-25活跃时,雷达分辨率差,高速就是保险。今天雷达更精密,单靠数值跑不掉,于是苏-75加进散射小的外形。六角形进气道边框让机头更尖,角度与米格-21圆口不同,但目的相同:给发动机干净气流,让机动过程中推力不掉链子。
过去的米格机被贴上“机场护卫”标签,理由是航程短。事实是当年多数轻型机都这样,不是生产方偷懒,而是战术限制。苏-75把作战半径拉到1400公里,满足远一点的任务,还保持轻量,这步进化正对外贸用户的口味。

俄方把苏-75推向市场,让它补苏-57的空档。重型机价格高,后勤花费更大,很多国家买不起。苏-75定位成经济版第五代,还提供双座和无人版。双座可做教练与指挥,无人版适合风险高的侦察。米格系列“能多快就多快,能多省就多省”的理念,再次派上用场。
苏-75测试数据显示,最高1。8马赫。有人质疑这比米格-25慢多了,却忽略战场玩法已经改变。隐身飞到目标附近,再突然开加速投放武器,比一路狂飙更安全。米格传下的加速度强项,配合矢量喷口,让机头指向可在极短时间转换,近距离缠斗仍是它的饭碗。
量产思维没丢,复杂度压在可接受线内
俄军装备部门要求零件统一。苏-75大量采用现成航电和机炮模块,缩短生产周期。过去的米格-15在战时能直冲产线,不耽误交付。同一思路下,苏-75计划三年内完成批产首飞。
成本方面,俄方公布一架价格约三千万美元,远低于F-35。这个数字吸引中东和东南亚的目光,那些预算有限的空军本就需要这种半价入口的第五代。米格品牌不在机身涂装上露面,但背后的账本照样是它的算盘。
有人担心单发可靠性,俄方拿苏-25和米格-21的野战记录回应:发动机坏了可以换新的,整机买不起才是大问题。把简单做足再谈升级,是米格到苏-75一贯的基调。
战场上,苏-75的任务并非独立,它与苏-57一高一低。重型机清除远程威胁,轻型机快速填空挡。这种组合等同米格-29与苏-27当年的协作,只是装备的世代换作第五代。
非俄国家若想买F-35常被技术转让条款卡脖子,苏-75提供开放接口,允许客户装本国系统,这条政策正对资金有限却想保持主权的国家。
走到今天,米格-15、米格-25、米格-29的名字或许淡出热搜,但它们留下的“够用就好,现场能修”这条线没有断。苏-75把线拉到新的技术层级,它的出现说明一种思路比品牌名更长寿。
结语
你觉得苏-75的“够用就好”做法能赢得多少买家?在评论里说说你身边的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