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运动品牌迪卡侬(Decathlon)近年来经历了显著的战略调整,从曾经的“百元运动自由”象征,到如今考虑出售其中国股权,这一转变背后反映了其在中国市场面临的严峻挑战和全球战略的重新布局。以下是迪卡侬经历的主要变化和原因分析:
"1. 曾经的“百元运动自由”象征:"
   "高性价比策略:" 迪卡侬以其“买得起的高品质运动装备”而闻名,产品定价相对低廉,覆盖运动种类广泛,吸引了大量追求性价比的消费者,尤其是年轻群体。其门店通常位于城市边缘或社区附近,租金相对较低,进一步降低了产品价格。
   "快速扩张:" 迪卡侬在中国市场采取了快速扩张策略,门店数量迅速增长,成为家喻户晓的运动品牌。
   "“运动自由”理念:" 迪卡侬倡导“运动让生活更自由”,其产品线和门店设计都围绕这一理念展开,深受消费者认同。
"2. 当前面临的挑战:"
   "市场竞争加剧:" 中国运动品牌市场日益竞争激烈,国内外品牌纷纷布局,推出更多符合中国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和服务。李宁、安踏等本土品牌崛起,耐克、阿迪达斯等国际品牌也加大了在中国市场的投入。
   "消费升级和渠道变革:"
       "消费升级:" 中国消费者对运动装备的品质、功能和
相关内容:
常逛迪卡侬的人可能都有同感,2023年花79元买的那双基础款跑鞋,穿到2024年还没坏,想再囤一双时却发现,同款已经涨到159元了。更让人意外的是,2024年8月彭博社突然爆出消息:迪卡侬正计划卖掉中国子公司30%的股权,初步估值100亿元,不少投资机构都已经进了谈判阶段。
涨价的事还没想通,股权又拿来卖。很多人脑子里的第一反应是:迪卡侬要走?答案其实相反。真正的原因是它想留在牌桌上,却发现自己手里的筹码不多了。

涨价只是开胃菜。真正的大菜,是迪卡侬突然发现老用户跑了,新用户没来接盘。

老用户以前认准迪卡侬的理由简单:便宜、耐用、一站搞定。涨价之后,他们转头去了网上更便宜的小店,或者线下打折更狠的国产门店。新用户呢?他们在社交平台上刷到的装备,不是千元级冲锋衣,就是自带滤镜的小众品牌。迪卡侬的标签一下子卡在中不溜的位置,既够不到高端,也回不到极致低价。

再往后看,问题出在高楼大厦的房租。为了让形象升级,迪卡侬这几年把不少店搬到商场一层,租金瞬间翻倍。人流确实多了,可多数人只把那儿当免费游乐场,真正掏钱的比例反而下降。坪效一算,比以前街边大仓店还惨。

高端线也拉了后腿。想卖千元冲锋衣,却拿不出能和始祖鸟、北面正面拼的技术。面料、版型、细节,都比不过,价格还卡在不上不下的区间。顾客试完转身就走,导购拦都拦不住。

另一边,国产运动品牌在悄悄吃掉迪卡侬的地盘。安踏、李宁、特步,把国潮和性价比同时塞进了同一件T恤。2024年上半年,安踏旗下FILA、迪桑特的增长都超过30%。同一条街,左边是迪卡侬,右边是国产品牌新店,人流的脚已经做出了选择。

名创优品们也来凑热闹。几十块的运动水杯、瑜伽垫、跳绳,颜色花哨,摆得离地铁口更近。迪卡侬原本靠海量小配件吸引路人,现在小配件先被截胡,进店率跟着掉。

母公司Mulliez家族的算盘打得很细:门店成本降不下来,高端化拉不动,老用户流失止不住。把30%的股权拿出来换100亿元现金,既回血,也换来懂中国市场的队友。谈判桌对面坐着本土私募基金、国际投资机构、还有体育产业公司,谁都清楚迪卡侬手里的牌——庞大的中国供应链、成熟的会员系统、现成的商场位置。牌不算好,却足够让人掏钱。

交易谈成后,迪卡侬大概率三招自救。

第一招:把价格再拉回普通人范围。供应链继续砍成本,自有工厂加班,减少中间环节,把那双159的跑鞋重新压到99元左右。用户不在乎故事,只在乎结账数字。

第二招:盯死骑行、露营、钓鱼这些增长最快的小众赛道。把货架让给真正高频复购的品类,砍掉卖不动的边缘线。和成熟户外品牌联名,用对方的技术贴迪卡侬的标,既省钱又涨脸。

第三招:和本土新股东一起下沉。三四线城市的旧商场一层,租金只有一线的五分之一。把店开进县城,把自行车摆在门口,现场打气免费,小朋友骑两圈就不愿意走,家长多半会买单。

再不做动作,损失的是整个市场。不懂这招,下一个被边缘的也许就是你手里的会员卡。

写到这里,答案已经出现:迪卡侬没有跑,它在自救。股权卖掉,不是退出,是换引擎。平价、专业、本土化,三条路只要踩准一条,它就会回到我们购物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