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购物”在疫情期间迅速走红,各类商家纷纷采取线上销售策略,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这种线上购物模式不仅为消费者提供了便利,也为商家带来了新的销售机会。
在疫情期间,人们出于健康和安全考虑,减少了外出和实体店购物。因此,线上购物成为了一种替代方案,让消费者可以在家中安全地购买所需商品。这种转变促使商家加快了线上化的步伐,通过电商平台、社交媒体和自建网站等多种渠道,提供线上销售服务。
各类商家在疫情期间表现出了极大的适应性和创新精神。他们不仅提供了丰富的商品选择,还通过各种促销活动、直播带货等方式吸引消费者。同时,为了提升购物体验,商家还加强了对物流配送的投入,确保商品能够快速、安全地送达消费者手中。
然而,随着线上购物的兴起,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和挑战。例如,物流配送压力增大、商品质量参差不齐、消费者权益保护等问题都需要得到关注和解决。因此,商家和相关部门需要共同努力,加强监管和服务,确保线上购物市场的健康发展。
总的来说,“云购物”在疫情期间的走红,反映了消费者购物习惯的变化和商家适应市场需求的努力。未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线上购物将会继续发展,成为购物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关内容:

员工在梅州大润发的快拣室合批消费者在线上下单的商品。(江婵 摄)

配送员在为消费者配送安心外卖前,在金苑酒家进行测温。

市民在梅城一小区无接触配送点拿外卖。(林翔 摄)

强惠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员工佩戴口罩和手套,包装待配送的蔬菜。

老客家餐厅“外卖安心卡”信息齐全。

金苑酒家推出的团餐备受欢迎。

大润发卖场订单详情一目了然。(江婵 摄)

完成合批的商品,等待骑手送货。(江婵 摄)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各地实体商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此背景下,梅江区各行各业严格按照政府关于疫情防控和有序复工复产的有关规定,商超、餐饮、零售等商家以及农企积极探索实行线上销售模式,提供线上下单、线下安全配送服务。“宅”在家中的人们在“云端”购买生活所需,商家通过“无接触配送”方式送到家门口,电商平台不仅满足了群众在疫情期间的消费需求,也为保障复工复产、稳定经济社会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撰文/江婵 曾仕谦 钟伟才 钟戈 魏键华 摄影/除署名外均为受访者供图
商超 线上销量涨 员工拣货忙
从客都汇广场到大润发超市,记者经过层层测温才得以进入卖场。在3楼的肉菜区和水产区,佩戴口罩的拣货员手中拿着清单和购物袋,忙碌地为线上下单的顾客挑选商品。
在梅州大润发公司客服经理廖周泉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了快拣室体验线上销售。接到订单后,超市员工手中的PDA扫描枪不断响起“任务铃”,由于需要在25分钟内完成分拣、合批、与骑手交接货物等一系列流程,大家都加快了手中的速度。在室内的大屏幕监控看盘上,清晰明了地标注了待下发门店、待装箱、待骑手领取的订单批次,其间还不时提醒剩余的拣货时间。
“疫情期间,消费者主要通过大润发优鲜APP、淘宝APP的淘鲜达频道等线上平台下单,早上8时至晚上8时的订单将在当天配送,大家可以预约时间,也可以选择1小时内送达,我们会采取‘无接触配送’的方式,把商品送到消费者小区门口。”廖周泉告诉记者,超市每天对打包台、物流箱、骑手车辆等进行消毒,骑手每天进行测温,做好防护措施后方可上岗。
记者了解到,大润发优鲜APP和淘宝APP的淘鲜达频道,分别在2017年和2018年上线。“疫情发生前,大润发超市线上日销售量约1000单,疫情期间的单量上浮30%,日销售量至少都有1300多单。‘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线上促销活动当天,日销售量超过2000单。”廖周泉说,近期市民购物种类多以肉菜、蔬果、粮油等为主,且个人购买数量较以往增长许多,呈现“云囤货”趋势。
针对企事业单位、工厂等用户,大润发超市还推出“e路发”全品类B2B订货平台,提供统一采购、送货上门服务,为各大企业顺利复工复产保驾护航。
农企 打开新销路 充实“菜篮子”
受到疫情影响,农贸市场客流量锐减,农电商为市民买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市民以往“出门买菜”,如今“在家等菜”。在位于梅江区西阳镇白宫的强惠农业发展有限公司,10多名员工戴着口罩和手套,检测、分类、称重、打包、装箱一批批新鲜蔬果,为发往各地的订单而忙碌着。
“公司的农电商平台在早前也有经营,但现在的销售量和销售范围是以前无法比拟的。”该公司电商负责人李日红告诉记者,强惠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实行“企业+互联网+农业”的经营模式,以往主要通过微信公众号和企业微店,销售绿色蔬菜、高山雪莲果、土法盐焗鸡、农家土蜂蜜等农产品,实现产销一体化。疫情期间,公司针对宅在家的消费者需求,制定了蔬果、肉菜、肉丸等多个套餐,价格在68元至200多元不等,消费者扫描微信小程序即可随时购买。消费群体也从以往的梅州和珠三角地区,扩展至北京、上海、江苏等地。近两个月来,公司在线上销售量约3000多单,总销售额超过50万元。
记者了解到,强惠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西阳镇太平村、四平村等地均有蔬菜基地,受到疫情影响,原配送的餐饮、单位和学校食堂还未复工,基地蔬菜销售受阻。为此,公司在短时间内调整销售策略,根据市民需求推出了同城“无接触”配送服务。“新的线上销售和服务模式充实了大家的‘菜篮子’,通过口口相传,这对于我们打响农产品品牌也是很好的机遇,为将来专业化、规划化发展“线上+线下”同步销售打下了基础。”李日红说。
餐企 拓展“新战术” 送餐“无接触”
疫情之下,餐饮行业受灾严重,倒逼经营者思考如何破局自救,借助互联网探索新的经营模式。为减少门店损失,梅江区餐饮行业纷纷开启“自救模式”,在压力中积极开通线上销售渠道,外卖服务和团餐预定成为各大餐企拓展市场的“新战术”。
专注客家菜30年的梅州传统品牌——金苑酒家开通了外卖服务,吸引客流回归。“疫情期间,金苑酒家及其子品牌老客家门店100%的销售都来自外卖,现在堂食逐渐恢复,外卖仍然占六成左右。”金苑餐饮管理有限公司综合部总监熊瑞生告诉记者,2月底,金苑酒家入选广东首批预约式外卖餐饮服务单位名单,保障企业复工复产餐饮供应,品牌推出的团餐受到梅州各大企业的欢迎。
老客家则是一家主打轻食客家菜的时尚餐厅,针对年轻客群的需求,品牌推出“一人套餐”,由顾客自行选择菜品。在做好防护措施和门店管理的基础上,该公司在门店设置了无接触外卖打包台,方便配送员或顾客取餐,减少接触,每一位配送员都必须进行测温和酒精消毒,再送餐到顾客指定的地点。每份外卖还配备了“食品安全带”和“外卖安心卡”,卡上记录了厨师、打包员、配送员等人的姓名、体温等信息,让“宅”在家的顾客拿得放心、吃得安心。
“公司在2019年就有计划发展外卖服务,但由于业务繁忙等原因搁置了一段时间,今年疫情加快了我们外卖平台的上线速度。在做好安全防控的基础上,接下来我们将踏实地经营好“线上+线下”的新模式,满足群众的安全就餐需求。”熊瑞生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