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造消费者心中的首选品牌策略揭秘

让品牌成为消费者首选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长期、持续的努力,涉及品牌战略的方方面面。以下是一些关键要素和策略:
"1. 深刻理解并满足消费者需求:"
"精准定位目标受众:" 明确你的品牌为谁服务,了解他们的年龄、性别、收入、生活方式、价值观、痛点和期望。 "深入洞察需求:" 不仅仅是满足表面需求,更要挖掘潜在需求和情感需求。通过市场调研、用户访谈、数据分析等方式,了解消费者在购买决策过程中的考虑因素。 "提供卓越的产品/服务:" 产品或服务是品牌的核心。确保其质量过硬、功能满足需求、体验流畅、持续创新,并优于竞争对手。
"2. 建立强大的品牌形象和认知度:"
"清晰的品牌定位:" 明确品牌的核心价值、独特性和差异化优势,让消费者在众多选择中能快速识别并记住你。 "一致的品牌信息:" 在所有触点(广告、网站、产品包装、社交媒体、客户服务)上传递一致的品牌声音和视觉形象,强化品牌认知。 "提升品牌知名度:" 通过有效的营销策略(如数字营销、内容营销、社交媒体营销、公关活动、广告投放等)提高品牌在目标受众中的曝光率和提及率。 "打造积极的品牌联想:" 将品牌与积极、 desirable 的概念(如品质、创新、

相关内容:

我们在做年度规划时,消费者价值维度是需要重点关注的部分,今天就来聊聊如何围绕这个维度进行年度战略思考。

战略的最大风险,不在于成本控制失当,而在于与目标消费者的价值感知彻底脱节 —— 内部效率再高,也拯救不了一个被顾客遗忘的品牌。

我们服务的一个偏零售的品牌,其产品本身不错。该品牌原本的销售定价均以 500 克为单位,消费者也早已形成这个认知。

但后来,受一家所谓 “非常牛逼” 的营销公司影响,品牌开始改用 250 克规格定价。

消费者刚看到价格时,会觉得挺不错、挺便宜,因为他们习惯性认为标牌价格是 500 克的价格;

可拿到手后,总觉得分量不对,向店员询问后才知道,原来只是一半重量的定价。

大量消费者因此非常气愤,直接向门店店员说,你这不是在骗我们吗?最重要那个重量指示做的特别小,生怕消费者看清楚一样。

再看胖东来,它能成功,首要原因就是对消费者足够真诚,从不做糊弄消费者的事,所以消费者才会记住它。

所有的商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根本就不需要什么牛逼的营销公司,不影响成为行业大神。

市场上某些品牌、某些营销公司,总在想如何 “套路” 消费者、如何让消费者多买一点、如何能够多一点利润,却忘了成就你的也同样是毁灭你的。

换作是你,遇到这种被 “套路” 的情况,还会把这样的品牌当作首选吗?

所以我们首先要围绕消费者价值维度做战略思考,可从三个部分展开:消费者价值诊断、消费者价值感知确定、消费者价值感知落地执行。

一、消费者价值诊断:重新认识 “陌生” 的消费者

我们虽然做的是餐饮连锁,但本质上仍属于消费领域下的餐饮行业。

所以,首先需要深度研究和思考消费趋势的变化 —— 如今的消费者,早已不容易被营销、宣传打动。

过去二十年,市场供给从贫瘠走向过剩,消费者收入从 “充满想象空间” 变得相对紧张,这让消费观念发生了两大核心变化:

1、 从 “消费升级” 到 “精明权衡”:现在的消费者不再单纯追求 “最贵” 或 “最便宜”,而是会动用所有信息渠道(比如小红书、测评、比价工具)寻找 “质价比之王”。

他们愿意为极致体验或极致效率付费,却拒绝为 “中间状态” 买单。

就像我们会思考,为什么选择去海底捞?为什么多数时候会选瑞幸咖啡?

2、 从 “品牌忠诚” 到 “场景忠诚”:对消费者而言,本质上没有绝对的品牌忠诚度。

今天可能因为健康需求选你的沙拉,明天可能因为社交需求选火锅,后天还可能为了省钱回家自己做饭。

我们要问自己:我们的品牌,能否成为消费者在特定场景下的 “默认优选”?

3、 从 “信息接收” 到 “价值共创”:消费者不再是被动接受信息的角色,而是会通过朋友圈、社群分享、晒图等方式,参与到品牌塑造中,成为 “合作生长者”。

一条真实的产品评价,杀伤力远超几百万的广告。

茶颜悦色十年前就懂这个道理,它把给品牌写差评的用户找过来,让这些用户成为品牌用户运营的骨干 —— 要知道,愿意主动给我们提差评的用户,都是最值得关注的消费者。

大量的差评客户是转身选择隔壁家品牌。

基于这些变化,我们需要反问自己:我们的目标消费者,是否也呈现出这些特征?他们是否还有其他未被满足的诉求?

二、消费者价值感知确定:以外部视角为最终标尺

制定战略前,必须把 “消费者价值感知” 这个外部视角,作为衡量内部工作的最终标尺。

我的建议是,先在内部做三个 “扪心自问”:

1、 抛开品牌情结,消费者明天还会因为什么走进我们的门店?

很多创始团队会说 “我们的招牌产品卖了十年,很成功”,这其实是内部视角。

从外部消费者视角看,消费者来店,可能是因为 “有无可替代的招牌味道”(产品能力),可能是因为 “请客有面子”(社交价值),可能是因为 “不知道吃啥时,选它最稳妥”(默认选项),也可能是因为 “有别人没有的独家新品”(创新力)。

想知道消费者明天还来不来,基础方法是通过线上平台,深度分析品类和品牌的评价关键指标,看我们的核心价值点是否与市场认知匹配;

更直接的方法是定期到一线调研,当面听消费者的声音,明确消费者对我们的 “定义”。

如果这些答案都是模糊的,说明品牌吸引力已经开始褪色。

2、 门店的消费体验,对消费者来说是顺畅的,还是心累的?

消费体验的 “麻烦点” 可能藏在各个环节:找店麻烦(位置是否好找)、点餐麻烦(流程是否复杂?小程序是否清晰?支付方式是否齐全)、等餐麻烦(出餐速度是否慢?等位体验是否糟糕)、学习麻烦(理解优惠券用法、会员规则,是否需要 “算半天”)。

前几天我去一家知名品牌门店,正好赶上储值活动,可完成一次储值需要三个岗位的人配合,流程繁琐到让人直接放弃储值。

我完全是为了体验实际场景把流程走完了,如果我是一个普通顾客,我一定不会储值的,太麻烦了。

3、 消费者到我们门店,只是单次交易,还是能成为 “终身伙伴”?

很多人会说 “我们今年会员突破了一百万”,这也是内部视角。

外部视角看,应该是这些会员是 “沉睡的数字”,还是 “活跃的品牌共创者”?

他们是因为 “打折” 而来,还是因为 “认同品牌” 而来?

我们需要从 “流量运营” 转向 “消费者资产运营”:比如把门店考核指标从 “新客数量” 改成 “会员复购率”;建立 “品牌社群” 而非 “营销群”,

社群里不只是发优惠券,还要分享品牌故事、研发过程,甚至粉丝参与新品品鉴,把交易关系升华为社群归属感。

有人会觉得这太难,那可以从简单的事做起 —— 把门店每日清洁卫生情况、食材新鲜度同步给粉丝,这些事并不难,关键在于我们是否真的愿意对消费者 “透明”。

三、消费者价值落地执行:融入组织日常运营

完成价值诊断和感知确定后,最终要把 “消费者视角” 落地到所有作业流程中,可分为三步推进:战略会前体验作业、会中目标表述重构、会后考核指标联动。

1. 战略会前:做 “消费者体验” 和 “健康度分析”

安排核心高管 “化身消费者”:用一个月时间,深度体验自家门店和直接竞品、行业标杆门店。

体验时要完整记录 “进店 - 点餐 - 消费 - 离店” 全流程,重点关注点餐顺畅度、服务温暖度、环境整洁度等细节;

同时,让客服部门的人员直接参与一线客服对话,亲身感受消费者诉求。

体验结束后,输出详细的 “体验对比报告”。

分析消费者健康度现状:通过点评、外卖、小红书、抖音等平台,收集自家品牌和竞品的用户评价,用关键词云梳理 “消费者喜欢我们什么、痛恨我们什么”;

再筛选一二十位 “好评用户” 和 “差评用户”,进行深度沟通,了解真实评价。

将这两部分内容整理成报告,会前发给所有参会人员阅读。

2. 战略会中:用消费者视角重构目标表述

原来我们常说 “明年新开店 300 家”,这种表述要调整为:为了提升消费者在「某个具体体验环节」的「某类价值感知 / 解决某个痛点」,我们将实施「1-3 项具体、可追踪的举措」,最终确保「某个直接反映顾客行为的外部指标」从 X 提升到 Y。

这个环节对我们来说是挑战,需要时刻警惕 “脱离消费者视角” 的表述,确保每一个目标都能对应到消费者价值。

3. 战略会后:将考核与激励和消费者价值联动

“想要什么目标,就把什么目标明确传递给团队,并让它与每个人的利益挂钩”,具体可从三方面入手:

门店侧:将顾客满意度直接纳入管理奖金权重。

例如,若门店发生重大客诉或食品安全事故,当期管理奖金直接归零。

总部侧:建立 “内部客户” 制度,每个部门的奖金与 “内部客户满意度” 打分关联。

比如产品研发部的成绩,需结合新品上市后的门店顾客好评率、出餐效率、门店毛利共同评定。

公司侧:设立 “消费者价值之星” 奖励。

任何员工只要提出 “可显著提升消费者体验” 的微创新、小优化(需有数据验证),且被采纳,就能获得即时奖金和公开表彰。

通过这样的思路和方式,能让所有人的工作重心从 “办公室” 转移到 “外部消费者” 身上。

我们不只是 “管理市场”,更应该 “被消费者管理”。

只有让品牌真正成为消费者的首选,才能具备应对持续变化的消费市场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