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时报惊曝,奔驰、福特百年老厂易主,中国车企强势接管!

这则标题听起来像是一个引人注目的新闻,但需要一些澄清和背景信息。截至我的知识更新日期(2023年),并没有广泛报道或官方宣布中国车企接管了奔驰或福特在美国的百年工厂。奔驰和福特都是美国历史悠久且在全球有重要影响力的汽车制造商。
如果这样的新闻属实,它将涉及重大的国际商业交易和可能的跨国政策变动。这类事件通常会在全球新闻媒体中广泛报道,包括《纽约时报》。然而,没有具体的新闻报道或官方声明支持这一说法,因此需要谨慎对待这类未经证实的消息。
如果《纽约时报》或其他可靠新闻来源确实报道了此类事件,建议查阅最新的新闻报道以获取详细信息。在评估此类新闻时,应考虑以下因素:
1. "新闻来源的可靠性":确保信息来自可靠的新闻机构或官方声明。 2. "背景和上下文":了解事件发生的背景,包括经济、政治和企业战略因素。 3. "多方观点":查阅不同新闻来源的报道,以获得更全面的视角。 4. "官方确认":等待企业或政府官方的声明和确认。
在当前的信息环境下,核实消息的准确性和背景非常重要,以避免被不准确或误导性的信息所影响。

相关内容:


最近刷到一篇《纽约时报》的文章,标题挺唬人,叫《中国汽车巨头进军巴西,梦想称霸南美大陆》。

你还别说,老外从他们的视角来看咱们的产业升级,有时候还真能看到一些咱们自己觉得稀松平常、但其实石破天惊的细节。

先来想象这样一个画面。

在巴西,圣保罗这个堵车堵到让你怀疑人生的城市之外,开车两小时,穿过一望无际的甘蔗田,你能看到一幕极具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的场景:

一座曾经属于汽车发明者——梅赛德斯·奔驰的现代化工厂,如今,它的大门上挂着的是“长城汽车(GWM)”的招牌。


巴西的长城工厂

在不远处的另一个工业城,亨利·福特大道上,一座福特汽车干了一百年的老厂区,最早甚至可以追溯到T型车的时代,现在也换了主人。新主人的名字,叫比亚迪(BYD)——Build Your Dreams,“成就你的梦想”。

你看,这名字本身就挺有故事的。

表面上看,这不就是几桩商业买卖嘛,公司倒闭,厂房易主,在市场经济里再正常不过了。

但你把这事儿往大了琢磨,把时间线拉长了看,这味儿可就完全不一样了。

这几乎不亚于一场“王权交接”的仪式,是在别人曾经最引以为傲的后院里,当着全世界的面,把老王的大旗拔了,插上了咱们自己的旗。

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曾经在神坛上坐了一个世纪的“老师傅”们,怎么就走到了这一步?而接盘的我们,又到底凭什么,能去掀起这场南美大陆的风暴?

这事儿,咱们得从头聊起。


有一说一,咱们得先承认,在过去的一百年里,全世界的汽车江湖,那就是德国人和美国人的天下。

福特的流水线,让汽车从奢侈品变成了千家万户的代步工具,这定义了“美国梦”;奔驰的“三叉星”,代表着人类机械工程的巅峰和永不妥协的品质,这定义了“德国制造”。

他们去巴西这种地方建厂,那姿态是什么?多少带点“技术扶贫”的意味,是汽车宗主国对边缘市场的垂怜。

就说福特,它在巴西组装汽车的历史都快一百年了,可以说是当地工业的“活化石”。那时候,能在福特或者奔驰的工厂里当个工人,那绝对是整个家族的荣耀。

但俗话说得好,花无百日红,再牛的帝国也有打盹的时候。

老师傅们为什么现在不玩了?新闻里说得比较委婉,“销量下滑”、“亏损严重”。翻译成大白话,就两个字,也是两个病根:一个叫“贵”,一个叫“慢”。

先说“贵”。

这些百年巨头,早就不是一家单纯的工厂了,它是一个庞大、臃肿甚至有点笨重的帝国。你看不到的背后,是天价的全球高管薪酬,是势力强大、福利要求极高的工会,是盘根错杂的全球供应商体系。

这套体系,在卖几十上百万的奔驰S级或者福特F-150皮卡时,没问题,利润足可以覆盖一切。可一旦你要在巴西这种人均收入不算高的发展中市场,去卖一辆平民车,你这套“贵族”成本就完全扛不住了。

每一颗螺丝上都带着总部的摊派成本,你怎么跟别人拼价格?所以新闻里福特的CEO才说,关闭工厂是“艰难但必要的行动”。再不关,就要被拖垮了,这叫壮士断腕。

再说“慢”。

这就叫“路径依赖”。好比一个练了一辈子屠龙刀的老将军,功成名就,你现在跟他说时代变了,未来战场流行用机关枪,他思想上转不过来,行动上更是步履维艰。

让他从玩了一百年的内燃机,掉头去做电池、电机、电控“三电”系统,这里面的技术壁垒、供应链重构、思想转变,每一步都是一道坎。他们的决策流程太长了,一款新车从设计到上市要好几年;而市场的风向呢?可能几个月就变了。

所以你看,老师傅们的离开,不是因为一次两次的决策失误,而是一个时代的必然。他们就像一艘巨型油轮,虽然豪华、坚固,但在一个需要快速转向、灵活穿梭的新航道里,显得力不从心。

那么问题来了,巨轮留下的航道真空,谁能填补?


答案很简单,但也很粗暴:谁能把成本打下来,同时还能拿出更好的产品,谁就能上。

而放眼全球,能同时做到这两点的,只有我们——被国内市场反复淬炼出来的“卷王”。

“卷”这个字,在国内听着可能有点让人头大,但在国际市场上,它就是最锋利的武器。

咱们凭啥能接盘,凭的不是运气,而是两张硬核的王牌:一张叫“全产业链的降维打击”,另一张叫“极致性价比的群众路线”。

先说第一张牌:全产业链的降维打击。

咱们得明白,一辆电动车,本质上不是车,它是一个“行走的智能手机”加“移动的大沙发”,背后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复杂的工业体系之一。

而我们,几乎把这条产业链的里子面子,全都吃透了。

核心中的核心,是“三电”系统——电池、电机、电控。

先看电池,这是电动车的心脏,占了整车成本的三到四成。而在电池这个领域,我们说第二,没人敢说第一。

全球超过70%的电池产能都在中国。宁德时代(CATL)就是全球所有车企都要上门求合作的“电池茅”。而比亚迪自己,本身就是全球第二大的电池巨头。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德国人、美国人造电动车,心脏(电池)大概率都得从我们这儿买。他们是组装厂,而我们,是“心脏搭桥”的手术医生。成本和命脉,从一开始就攥在我们手里。

再往上看,电机、电控,还有上游的锂矿、稀土加工……我们不说是100%掌控,但至少在绝大多数关键环节上,都形成了巨大的规模优势。

再说第二张牌:极致性价比的“群众路线”。

光有成本优势还不够,产品得过硬。

这就要感谢我们国内那个“地狱级别”的汽车市场。几十个品牌,上百款车型,为了活下去,大家只能往死里卷技术、卷配置、-卷价格。今天你发布个800伏快充,明天我就敢上激光雷达;你卖20万,我就敢在配置差不多的情况下卖15万。

卷到最后,消费者就爽了。新闻里也提到,咱们的电动车“单次充电续航里程可与顶级特斯拉相媲美,且价格更低”,比亚迪更是搞出了“五分钟充满电”的技术。

这不是吹牛,这是被市场逼出来的真功夫。

所以,当这些在国内杀得浑身是血的“卷王”们出海,来到巴西这样的市场,他们发现,这里的竞争简直是“新手村”模式。

对于一个普通的巴西家庭来说,选择题就变得非常简单:一边是价格昂贵、技术略显陈旧的传统品牌,另一边是设计更时尚、科技感更强、价格还便宜一大截的中国车。用更少的钱,办更大的事,这笔账谁都会算。

这就是我们走的“群众路线”,把曾经昂贵的科技,用极致的性价比普及给最广大的消费者。

当这套打法被搬到全球,那就不再仅仅是商业竞争了。它变成了一场涉及地缘政治、全球格局的——新游戏。


当这套“全产业链成本+极致性价比产品”的组合拳打向全球时,最先看懂、也最先急眼的,就是山姆大叔。

美国人是什么心态?他们是汽车工业的开创者之一,汽车文化就是美国文化的一部分。过去一百年,都是他们的车卖到全世界,什么时候轮到别人把车卖到他家门口了?

更何况,他们看明白了,中国电动车这套打法,背后是整个国家工业体系的崛起,这已经不是普通的“狼来了”,这简直是要改变整个草原生态的“新物种入侵”。

一旦让咱们的电车在美国本土大规模铺开,那福特、通用、克莱斯勒这些本土巨头的日子就没法过了,背后是大量的产业工人和选票。

所以你看,不管是懂王还是睡王,在这件事上态度出奇地一致——直接关门。

新闻里也说了,两任总统期间,基本上都禁止了中国汽车进口。用高高的关税壁垒,把自家院子围起来,先把“新物种”挡在外面再说。

那我们怎么办?坐以待毙吗?

当然不。我们的对策,充满了东方智慧,四个字:东方不亮西方亮。

美国市场你牛,你不让我进,行。但地球是个村,又不是只有你一家姓“美”。北美去不了,我们就去南美;欧洲腹地不好进,我们就先去东欧(比如在匈牙利建厂);东南亚(泰国、印尼)、中东、俄罗斯……这些广阔的天地,大有可为。

这就形成了一幅非常有意思的全球图景:美国在自家门口高筑墙,而我们则绕开它,在它的“邻居家”们——比如拉丁美洲,一个接一个地开起了盛大的“Party”。

但巴西可不是个傻白甜,任由你来开趴体。它是个极其精明的玩家。

巴西作为全球第六大汽车市场,眼看中美两个神仙在掰手腕,它的算盘打得噼啪响:我既要利用这个机会,又不能被机会碾压。

它的玩法是什么?也是一套组合拳,堪称“阳谋”:

第一招,提高进口关税。你想直接把车从中国卖到我这里?可以,但得交很重的税。这既保护了它本国的市场,也逼着你做第二步选择。

第二招,给本地建厂的企业提供各种优惠。你想绕开关税?行啊,把工厂建到我这儿来,给我创造就业岗位,带动我的配套产业。

你看,巴西的潜台词就很清楚了:“你们神仙打架我不管,但别在我家院子光拆墙不种树。想来我家卖东西,就把根留下,把技术和工作岗位留下,顺便教教我的徒弟们怎么干活。”

新闻里那个巴西官员的话说得非常直白:“我们不想仅仅成为其他国家所产技术的进口国,我们还希望利用全球制造业格局这一深刻变革的契机,让巴西在我们认为将占主导地位的价值链中也占有一席之地。”

听听,这话多有水平。

所以,奔驰、福特的工厂易主,这背后不仅仅是中国的“出海”战略,更是巴西的“引进来”阳谋。这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双方在全球格局变动中,找到的一个利益契合点。

这标志着一个旧时代的结束和一个新时代的开始。过去那种“西方出技术和品牌,发展中国家出市场和劳动力”的简单全球化模式,已经过时了。

现在,是大家都在牌桌上,各自打着小算盘,互相博弈、互相合作的新游戏。而巴西的这座工厂,就是这场新游戏里,一个极其生动的开局样本。

当然了,游戏开局了,能不能玩好,又是另一回事了。毕竟,出海远航,从来都不是请客吃饭那么简单。


你看,战略上我们是“降维打击”,战术上我们是“全球开花”,这剧本听起来是不是天衣无缝,堪称完美?

但就像我常说的,战略规划得再好,执行起来也全是细节。出海远航,从来不是舒舒服服地请客吃饭,而是深一脚浅一脚地去蹚别人家的河。巴西这条河,水就挺深,至少有两个大浪正在等着我们。

第一个大浪,是文化与法律的“水土不服”。

新闻里那个事,就非常典型。比亚迪的工厂一开建,就卷进了一场劳工丑闻。它的承包商被巴西官方指控,给中国工人提供了“类似奴役”的待遇,严重违反了当地劳动法,最后甚至闹到了“人口贩运”的指控。

这事儿听着很吓人,但背后其实是两种文化的剧烈碰撞。

我们习惯了的“基建狂魔”速度和“996是福报”的奋斗者文化,追求的是效率最大化,早日投产,早日见效。这套逻辑在国内,很多人是能够理解并接受的。

但在地球另一端的巴西,情况完全不同。这里的工会力量极其强大,劳动法规细致到近乎严苛,人们对工作、休息和权利的看法,和我们有天壤之别。

我们觉得是“艰苦奋斗”,人家可能就觉得是“压榨劳工”。我们眼里的“高效管理”,在人家的法律放大镜下,可能就变成了违规操作。

结果是什么?工人被遣返,工厂建设进度放缓,还要应对没完没了的官司。这就是出海要交的第一笔“学费”:你必须放下身段,去学习和尊重当地的规则,否则就要被规则狠狠地教训。

第二个大浪,是“螺丝刀工厂”的深层担忧。

这个坑,比劳工冲突更隐蔽,但可能更致命。

巴西人也不傻。新闻里,巴西汽车制造商协会的会长就表达了这种忧虑。他担心的是,咱们去巴西建厂,别只是建一个“螺丝刀工厂”。

啥叫“螺丝刀工厂”?就是把最有价值、技术含量最高的核心零部件——比如电池、电机、智能座舱,都在中国生产好,然后打包运到巴西,让当地工人拿着螺马刀(螺丝刀)拧几下螺丝,组装成整车,再贴个“巴西制造”的标签在当地卖。

这样一来,巴西得到的只是最低端的组装岗位,而最核心的利润和技术,还是留在了中国。这对于巴西长远的工业发展和技术升级,帮助其实有限。人家担心的是,热闹是中国的,巴西只得到了几声吆喝。

你看,这才是真正考验我们“出海”诚意的深水区。你到底是去真心帮助伙伴共同发展,还是只把人家当成一个倾销产品的市场和避开关税的跳板?

当然了,面对这些问题,我们的企业也在快速进化。

比如,针对巴西强大的乙醇产业(用甘蔗造的酒精燃料),长城这些车企就非常聪明。他们不光卖纯电动车,还专门研发了能用乙醇汽油的混合动力车型。这就叫“因地制宜”,你想要什么,我就给你造什么,灵活得很。

这种变化说明什么?说明我们的企业正在从过去那种简单的“产品输出”,开始向真正的“本土化运营”和“全球化思考”转变。

这很难,但这是成为一个真正跨国巨头的必经之路。你不仅要学会怎么在陌生的水域里游泳,还要学会怎么和当地的鱼一起,改造这片水域的生态。

而这场宏大的改造,才刚刚拉开序幕。


现在,让我们再回到文章开头那个画面:在巴西广袤的甘蔗田里,一座属于德国巨头的工厂,悄然换上了中国的招牌。

当你读完了前面的所有分析,再看这一幕,你看到的就不再只是一桩商业并购案了。

你看到的,是一个历史性的隐喻,一个时代的缩影。

它标志着,那个由福特开启流水线、由奔驰定义豪华、由西方主导了整整一个多世纪的燃油车工业时代,正在缓缓地,但却不可逆转地落下帷幕。

而一个由电池驱动、由智能定义、由中国深度参与甚至局部引领的全球出行新时代,正在拉开它的序幕。这座在巴西的工厂,就是序幕中的一声嘹亮的号角。

其实,我们今天在巴西看到的汽车故事,不过是昨天在手机(华为、小米)、无人机(大疆)、家电(海尔、美的)、通信设备等领域已经发生过的故事,以一种更震撼、更具象征意义的方式,再次上演了一遍而已。

每一次这样的“换旗”,背后都是一次惊心动魄的产业升级,都是我们从“卖衬衫、卖玩具”的低端制造,向“卖技术、卖标准、卖品牌”的高端智造的一次艰难跃迁。

当然,正如我们前面所分析的,这条路肯定不好走。未来的航程里,必然会有更多的“劳工冲突”,会有更强的“贸易壁垒”,会有来自四面八方更激烈的围堵、误解和博弈。每一个新港口的开辟,都免不了一场硬仗。

但大方向是确定的。当一个国家拥有了全球最完整的工业体系,培养了全球最多的工程师,并拥有了全球最大、竞争最激烈的单一市场时,它的工业力量向全球溢出,就不是一个“会不会”的问题,而只是一个“何时、何地、何种方式”的问题。

比亚迪在巴西卖的,是汽车;但它背后承载的,却是一整个国家工业升级的梦想,和我们在全球化这张新牌桌上,想要坐上主座的雄心。

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而南美大陆,只是这波澜壮阔的航程中,我们刚刚攻下的一个重要港口。

好戏,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