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波司登平替”跃升至第四大本土专业户外服饰品牌,三年营收突破31亿元辉煌成就!

从“波司登平替”到第四大本土专业户外服饰品牌,三年进账31亿元。这一成就不仅彰显了该品牌在市场竞争中的强劲表现,也反映了消费者对本土品牌的日益认可。
首先,这一成就体现了该品牌在产品创新和品质提升方面的努力。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只有不断推出符合消费者需求的高品质产品,才能赢得市场份额和消费者的信赖。该品牌通过持续的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成功打造了一系列具有竞争力的户外服饰产品,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
其次,该品牌在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精准的市场定位和有效的营销策略,该品牌成功塑造了独特的品牌形象,提升了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同时,该品牌还积极拓展销售渠道,线上线下相结合,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加便捷的购物体验。
此外,该品牌在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努力也为其赢得了良好的口碑。通过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倡导环保理念,该品牌成功树立了负责任的企业形象,赢得了消费者的支持和认可。
综上所述,从“波司登平替”到第四大本土专业户外服饰品牌,三年进账31亿元的成就,是该品牌在产品创新、品牌建设、市场推广和社会责任等方面综合努力的结果。这一成就不仅为该品牌带来了经济效益,也为本土品牌的发展树立了榜样,推动了本土品牌的崛起和进步。

相关内容:

随着天气转冷,羽绒服市场行情迅速升温。一提起羽绒服品牌,很多人会首先想到加拿大鹅、北面、盟可睐等国际品牌,亦或者波司登、鸭鸭、雪中飞等国产品牌。

但谁能想到,当年在北方县城里靠一句“比波司登便宜一百块”吆喝的坦博尔,如今竟能挤进“本土户外四强”,三年卖出31个亿。老邻居们更不敢相信,小时候穿着去菜市场的这件棉袄,居然要去香港敲钟了。

坦博尔1999年出生在山东潍坊,最早在集贸大棚里摆摊,老板王勇把绒放得足足的,价钱只要大牌的一半,被街坊称为“波司登平替”。那会儿没人谈品牌,只谈抗不抗冻。谁料到二十年后,这群人最看中的,正是“冻”。2020年,王勇拍板建了智慧科技园,从一根羽绒到一条拉链全部自己干;两年后干脆把名字里的“羽绒”两字抹了,换上“户外”两字,滑雪、登山、露营全安排。周也、黄轩穿着新款冲锋衣在雪道上转一圈,直播间的年轻人把“坦博尔”打在弹幕里,喊的是“冲”。

有人奇怪,放着低价生意不做,跑去追专业范儿,王勇到底图啥?答案藏在两个细节。一是青岛工厂里那台新机器,一小时能缝80件高防水夹克,针脚比往年细一倍,材料成本却降了8块,卖价却涨300,这差价就是利润。二是南方市场门店名单,上海静安、广州天河、成都太古里,全是年轻人扎堆逛的地方。王勇要的不只是赚钱,还要把“县城棉袄”的口音改成“都市潮牌”的腔调。从2022到2024,营收30.55亿,线上订单占了近一半,轻户外系列占了七成。数字不会骗人,年轻人愿意为“好穿好看又不心疼”买单。

招股书把底牌亮得清清楚楚:5亿港元里,四成砸进研发料子,三成拿去开200家新店,剩下一成半直接飞去欧洲。有人担心,乡下孩子会不会出国被欺负?事实是奥地利单板滑雪国家队已经把坦博尔穿上身,还下了第一批欧洲团购单。老外认货不认人,能过冬的就是好东西。

说到根子上,这场逆袭是“便宜”换“专业”的豪赌。波司登当年也是这么赌的,可它胆子更大,价格更硬;坦博尔赌的是“我便宜还能做得更专”。北面、始祖鸟像高墙,但高墙脚下总有缝隙,缝隙里就是坦博尔这种“性价比专家”的生路。中国户外市场一年长一成多,墙外的人想进来,墙里的人想出去,机会还在,看谁先跑。

我看过坦博尔一件1999块的滑雪服,腋下拉链一拉就透气,帽兜里藏磁吸护目镜布,口袋里还有放雪票的小夹层。村里大妈可能用不上,但周末去崇礼的年轻人爱不释手。过去买件好衣服得攒半年,如今攒半个月就够,还能顺便支持国货,心头不别扭。

坦博尔下一步最难的不是造衣服,是造认同。大牌们会降价,也会打广告,还会找更红的明星。王勇得把故事讲圆:为什么中国人做的冲锋衣,也能陪大家看珠峰日出。只要工厂里那台机器不停,只要南方门店的灯一直亮,只要欧洲雪场的国旗上还有坦博尔的小标,这个故事就还能往下写。

说到底,坦博尔不是奇迹,只是把“实在”二字写大:实在的价格,实在的功能,实在的野心。它告诉所有还在做代工的小厂,别怕改口,别怕提价,只要货真价实,就有人愿意掏钱。它也告诉咱们普通人,国货不是只能便宜,也能挺起胸膛站到世界雪道上。

故事讲到这儿,您要是也觉得心里热乎,不妨回家翻翻衣柜,看有没有一件旧坦博尔。标签褪色没关系,它曾陪你熬过北风,如今又陪年轻人奔向山顶。一件衣服能走多远,就看穿它的人有多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