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系在中国不火了”这个说法,尤其是在社交媒体和一些年轻群体中,确实有一定市场。曾经,韩流(包括偶像、影视剧、时尚、美妆等)在中国是现象级的,但近年来其热度明显下滑。网友评论“韩货比土更让人笑话”也反映了部分人的心态。这种现象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
1. "地缘政治与国家关系紧张:" 这是最核心和最直接的原因之一。中韩两国关系近年来经历了不少波折,从贸易战、萨德事件到各种外交摩擦,导致中国民众对韩国政府及部分韩国艺人、企业产生反感。这种情绪会直接迁移到韩国文化产品上,“爱屋及乌”的反噬效应显著。爱国情绪和民族主义在网上被放大,抵制韩流成为一种政治正确或情感宣泄。
2. "内容同质化与创新乏力:" 韩流在中国达到顶峰时,其内容(如偶像剧、综艺)确实一度引领潮流,但长期来看,部分内容出现模式化、同质化的问题,创新不足。相比之下,中国本土的娱乐产业(尤其是网络文学、影视剧、短视频等)发展迅猛,产出大量符合国内观众口味且具有本土特色的内容,分流了大量受众。
3. "“媚韩”情绪的反噬与国潮兴起:" 过去一段时间,中国社会存在一定程度的“媚韩”现象,盲目追捧韩国文化、
相关内容:
韩国货怎么成了笑谈?网友说买韩系是智商税还不如国产来的实惠
说到韩系东西在中国不火了,这事放在五六年前,谁敢信?

那时候三星手机还在地铁上到处晃,悦诗风吟柜台前一排排姑娘逛得可起劲,东大门代购群都能炸出老乡来。
现在看,谁身边还有用LG的?

现代车也不多了,连护肤品柜姐都跟我说,这牌子都快被收起来了。
怎么就一下子变了?

反正大家嘴上都一套说辞,什么“韩国货,比土味还让人笑话”,听起来也有点夸张,不过仔细一想,好像确实不扯。
比如说当年,表妹去首尔玩,扛了一箱衣服回上海,自家弄的那种一万多,结果能穿出门的就两三件,剩下全放了衣柜里吃灰。

她嘴巴里念叨,便宜没好货,韩国品牌鸡肋,三进三出最后全扔。
护肤品也是,悦诗风吟当年火到爆,眼影、乳液一堆,后来都送人了。

说穿了,韩系东西就是同质化严重,样子都跟着流行走,没啥原创,价格还不低,跟国产货比起来,哪有性价比。
有个朋友家里开修理厂的,他说现代起亚以前进厂修车可多,现在国产车一水儿地好使,买韩国车的都说亏,后来都换成吉利、比亚迪去了。

还有网友在群里怼得狠:“买韩系就是交智商税,对审美扭曲,价格太虚高还自称平替。”这种话说得直接,但仔细琢磨,不晓得是不是整个大环境变了,大家认知都上去了,对品牌也没那么迷信,谁还跟风买韩货?
你要说是两国关系影响吧,真不全是。

毕竟东西好,人家照买,不好谁还认?
当年三星S7 S8炒得多热,现在手机店里问问,谁还要?

国产品牌都做得风生水起了,这种韩系货自然就慢慢边缘了。
其实这事也没谁能说得准,到底是市场变了,还是大家心态变了,有时候就是一阵风的功夫,潮水退了,什么都不剩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