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日料高端战局再起,日本平价品牌集体“杀入”中国,价格战一触即发!

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现象,反映了中国餐饮市场和消费趋势的几个重要变化:
1. "消费升级与分层并存:" "高端日料竞争激烈:" 中国市场长期以来存在对高品质、正宗日料的追求,尤其是在一二线城市,高端日料店通过品牌、食材、服务竞争价格,甚至互相攀比,追求更高的客单价。 "平价日料需求巨大:" 随着大众消费能力的提升和餐饮消费的下沉,普通消费者对价格亲民、口味可接受的日料需求非常旺盛。这为平价日料品牌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2. "日本平价日料品牌优势:" "品牌认知与标准化:" 日本一些平价连锁品牌(如拉面店、居酒屋、寿司店等)拥有成熟的经营模式、标准化的产品和服务、强大的供应链管理能力,以及良好的品牌形象。 "性价比高:" 这些品牌通常以提供稳定、可靠且价格合理的日式餐食为核心竞争力,符合中国消费者对“好吃不贵”的期待。 "文化吸引力:" “日系”本身就带有一种文化吸引力,对于喜欢日式风格和文化的消费者来说,选择这些品牌也带有一定的情感因素。
3. "中国市场对日料的需求韧性:" 日料在中国餐饮市场已经深耕多年,形成了独特的口味

相关内容:

“寿司郎又开新店了。

12月15日,深圳万象天地店门口排号机蹦出“前方等待268桌”时,隔壁卖柠檬茶的老板忍不住发了条朋友圈:“日料也开始像奶茶一样排队了?

这条朋友圈,把2023年最热闹的餐饮故事浓缩成一句话:日本平价日料,正在中国疯狂复制自己。

一张图看懂扩张速度

如果把寿司郎、肉肉大米、町田商店三家品牌的门店数画成折线图,你会看到一条近乎垂直的上升曲线——

3月,寿司郎50家;12月,128家。

9月,肉肉大米刚拿到新一轮融资;12月,已经放出“明年再开80家”的狠话。

町田商店上海第四家店还没开业,母公司已经在财报里写进“2028年海外门店100家”的KPI。

这不是简单的“多开了几家店”,而是一场用供应链、本土化、数字化三把刀切开的“平价日料革命”。

第一把刀:供应链,把日本鱼搬到中国池塘

过去,日料贵,贵在“日本直采”。

现在,平价日料把最贵的环节搬进了中国本土。

寿司郎在湛江搞了个“热带金枪鱼”养殖项目,养出来的鱼直接拉到顺德加工厂,24小时内变成38元一份的军舰寿司。

肉肉大米更彻底,和国产和牛基地签了长约,一份“本土和牛套餐”比用进口肉便宜40%,口感却能做到90%相似。

日本Gift控股干脆在青岛建了首个中国中央厨房,2024年二季度投产后,华北门店的鳗鱼、章鱼、甜虾将全部“青岛造”。

第二把刀:本土化,让寿司长出川味舌头

“川味麻辣寿司”听起来像黑暗料理,却是寿司郎12月上新的爆款——夫妻肺片军舰、口水鸡手握,辣度分三级,深圳店一天卖出2000份。

肉肉大米在抖音卖的最好的套餐,是加了一勺“贵州糟辣椒”的肥牛饭。

町田商店更懂年轻人,联名《天官赐福》推出限定套餐,二次元粉丝把门店打卡照刷上了微博热搜。

本土化不是简单换酱料,而是用中国胃重新翻译日本菜。

翻译对了,复购率就涨——寿司郎后台数据显示,加了辣味选项的门店,月复购率比标准店高18%。

第三把刀:数字化,把“板前师傅”换成算法

传统日料靠师傅手温捏饭团,平价日料靠机器。

寿司郎门店里,自动饭团机1小时能捏1200个,误差不超过0.5克;智能点餐系统把人均用餐时间压缩到28分钟,翻台率翻了一倍。

抖音本地生活服务接入后,双12期间线上套餐销量同比涨300%,最猛的一家店,外卖寿司摆满了整整三排取餐架。

下沉的野心:从一线城市卷到昆明贵阳

当北上广深的日料密度达到“一条地铁口三家寿司郎”时,新战场已经悄悄转向二三线。

12月,寿司郎昆明首店开业,开业三天每天排号500+;贵阳店还没装修完,当地美食博主已经提前拍了探店预告。

肉肉大米把80家新店计划里的60%名额给了新一线:成都、武汉、西安、青岛……名单里没有一个一线城市。

被卷到的,不止同行

平价日料的三把刀,砍出了三个连锁反应:

1.日料客单价整体下移20%-30%,商场里人均150元的日料店开始送免费茶位和小菜。

2.“一人食经济”被激活,板前座位占比从10%涨到40%,连萨莉亚都在菜单上加了一人份小披萨。

3.本土餐饮被迫升级供应链,某连锁烤鱼品牌老板吐槽:“现在去顺德找鳗鱼加工厂,排队要排到明年三月。

硬币的另一面:排队背后的隐忧

当同质化开始显现,风险也浮出水面。

广州某商场B1层,四家平价日料品牌门对门开店,菜单相似度高达70%,连“麻辣花蛤军舰”的名字都一模一样。

人工成本上涨15%,逼得品牌们继续加码自动化——町田商店上海新店直接砍掉了30%的服务员岗位,用扫码点餐+机器人收盘子解决。

食材安全舆情像定时炸弹,寿司郎官网悄悄上线了“食材溯源查询”,输入寿司上的二维码,能看到这条金枪鱼昨天还在湛江哪个池子里游泳。

结尾:当寿司变成快餐,我们得到了什么?

十年前,吃日料是仪式感:脱鞋、跪坐、师傅低头说“いらっしゃいませ”。

现在,38元可以吃三盘军舰,28分钟吃完,扫码走人。

有人怀念“板前师傅的温度”,也有人庆幸“终于不用人均200才能吃顿日料”。

平价日料的三把刀,砍掉了溢价,也砍掉了仪式感。

但换个角度看,它让日料从“一年吃一次”变成了“一周吃三次”,让国产鳗鱼、和牛、辣椒有了新舞台,让二三线城市的年轻人也能用一顿快餐的钱,尝到海的鲜味。

当寿司郎的排号机再次跳出“前方等待300桌”时,你或许会发现:

我们得到的,不只是更便宜的寿司,而是一场关于“如何把高端食材做成日常”的中国式解题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