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品牌遭遇断崖式暴跌,中产炒热下的自行车市场瞬间崩盘,直降半价惊动业界!

您提到的现象确实反映了当前高端自行车市场的一些动态,特别是某些特定品牌或型号出现了价格大幅回调的情况。这背后有多重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分析:
1. "“中产炒热”与投机行为:" 过去几年,随着户外运动和健康生活方式的兴起,自行车(尤其是公路车、山地车等高端车型)在中国市场迎来了爆发式增长。 部分消费者,特别是中产阶级,可能被品牌溢价、收藏价值(某些限量版车型)或社交属性所吸引,将购买高端自行车视为一种消费或投资行为。 这种热潮推高了某些热门品牌和车型的价格,甚至出现了一车难求、加价销售的情况。
2. "市场饱和与需求降温:" 在经历了一轮快速的扩张和价格上涨后,市场可能开始出现饱和迹象。 经济环境的变化、疫情反复等因素可能影响了消费者的购买力或意愿。 初期购买高峰期积累的需求得到释放,市场热度自然回落。
3. "供应增加与库存积压:" 品牌方可能根据前期火爆的市场预期增加了生产量。 然而,随着市场需求降温,销售速度放缓,导致品牌方面临库存积压的压力。 为了清理库存、回笼资金、刺激消费,品牌方不得不采取大幅度降价策略,甚至直接

相关内容:

大家好,厉叔这篇文章主要阐述了万元公路车纷纷降价,自行车市场崩盘。

高端公路自行车品牌都在打折,捷安特、美利达、崔克、闪电、卡迪侬都纷纷加入了降价的行列,前几年排队加价才能买到的车型现在成了库存的滞销产品,打对折都没人买。

因为2020年到2022年的封控让骑行成了少有的自由选择,也成为了社交展示的一部分,一辆几万块的自行车,不光是交通工具,更是朋友圈里彰显身份的必需物品,可是时代一经转变,照片还没发出去,骑行的滤镜就先失灵了,这些公路车去年还是买车等半年的抢手货,今年就成了过气玩具了。

在前几年,骑行被捧成了全民热潮,自行车不只是代步和锻炼的工具,更多的是一种参与感,很多人不问规格配置,只是听说这款车热门,就可以掏出几万块钱下单,再加上一些热门博主的带货视频动辄几百万播放量,车架品牌、轮组型号、骑行服颜色全成了社交密码。

自行车的消费热度上涨了,商家也没闲着,原本就站稳了脚跟的老牌企业紧急扩产,一批批新型品牌也纷纷入局,自行车的生产线不停运转,库存也就随之积压,自行车市场的这块蛋糕总共就那么大,人一多就早早的抢完了。

2023年底,行情已经开始下滑,2024年上半年,日本喜玛诺的销售额同比下降20.7%,库存过剩率达到20%;捷安特的库存积压达到40%,美利达更是高达45%。

云南昆明的一些车店为了资金回流直接清仓甩卖,有些品牌的高端车型降价幅度超过了50%,原本只有在一线城市才能见到的高端车如今在三四线城市也可以见得到。

自行车是降价了,但是愿意掏钱包的人少了,价格的下降不仅没有带来销售的增长,反而带来一种尴尬,原价买车的车主成了抬轿的那批人,车还没骑热,心就先凉了半截。

不只是外国品牌做出行动,国产品牌这两年也没闲着,喜德盛AD350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价格不变,配置却一步步往上堆,统轴、轻量轮组、舒适坐垫全部标配的同时,入手价格还控制在4000元以内。

这场自行车市场的竞赛比的不仅仅是性能还有认同,大品牌依靠赛事撑住面子而国产品牌依靠配置升级压低底子大品牌卖的是名声,国产品牌卖的是诚意,

但主要问题在于大品牌的核心价值并不在于配置而是那块LOGO带来的象征意义,一辆五万元的崔克真正值钱的部分可能只有5000元,其余全都是自尊心在作怪,正是因为品牌效应,所以一旦价格跌了,这个溢价也就失去了依托,花大价钱买大品牌却不能炫耀,这比亏钱还难受。

当炫耀消费一旦和打折挂钩,这种信号就不再成立了,在经济学上称之为“信号消费”,人们不是为了骑行而买车,是为了能被看见才买车,现在这种信号断了,消费自然而然的就下降了。

在骑行圈子里面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真正把车骑出去的是外卖小哥,一天能够跑100公里还不带喘的,真正信仰骑行的是那些背着600元骑进藏区的00后,真正跨越山海的是一辆没有LOGO的山地车,而不是穿着千元骑行服在市区刷存在感的周末勇士。

将眼光放长远看,中产们曾经热衷的各种生活方式打卡,无一例外的不是展示窗口,从露营、飞盘到滑雪、冲浪,再到公路车和越野车,每一项热潮都是迅速成为社交平台的高赞品类,当然这种热潮也很快就会被下一轮消费替代。

而自行车不过是其中之一罢了,最开始自行车象征着自由、健康与环保而现在成了被锁在阳台角落,成了挤满灰尘的社交工具。

从最开始的一车难求到现在的价格崩塌,并不是说自行车不行,而是中产消费信号是如何失效的,在之前的那段时间,骑行是一种逃离现实的方法,也是一个让人看起来过得不错的伪装。

一套骑行服,、一辆碳纤维的车架、一组速联变速器,拼出来的不是一段旅程而是一种状态,可当经济环境变化、社交热点转移、品牌光环褪色,这种状态也就变得难以为继。

自行车品牌也在做出相应的调整,有人开始尝试“亲民高端”的路线,不再强调品牌效应而是突出日常耐用;也有人干脆直接加入骑行圈的小众文化,主打极限挑战、长途穿越,但是不管这些品牌的营销思路怎么改变,依靠面子带动的消费一旦面子掉价,产品也就失去了吸引力。

自行车的行业或许不会没落,因为还有许多热爱骑车的人在,但是真正需要骑车的人从来都不会在打折的榜单上,而那些围绕着自行车构建出来的中产符号系统,正在迅速崩解。

只有等到面子不再那么重要,炫耀也不再那么有用的时候骑行才可能回归到它原本的性质,而到了那个时候,路在哪车就往哪走,骑得远不远不重要,重要的是不为谁而骑,也不用谁来看。

厉叔认为,自行车市场是被中产所带起来的面子消费,这种热度来的也快去的也快,很容易就会被新型产品所替代,而自行车行业想要持续发展下去还是需要回归骑行的本质,对此你们认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