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诞女王”玛丽亚·凯莉(Mariah Carey)为某品牌(通常是可口可乐)拍摄的圣诞广告,在2023年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不少批评,很多人觉得“翻车”了,并且笑不出来。这背后有多重原因:
1. "过度的特效和“塑料感” (Overuse of CGI and "Plastic" Feel):"
广告中充斥着大量的计算机生成 imagery (CGI),试图营造一个充满魔法和奇幻色彩的圣诞场景。然而,许多观众认为这些特效显得过于做作、不真实,甚至有些廉价,破坏了圣诞节的温馨和真实感。
这种“塑料感”与玛丽亚·凯莉本人温暖、略带怀旧的形象,以及圣诞节的传统文化氛围形成了冲突,让人感觉不协调。
2. "玛丽亚·凯莉的表演被指“出戏”或“尴尬” (Mariah Carey's Performance Seemed "Awkward" or "Out of Touch"):"
观众和评论者普遍认为,玛丽亚·凯莉在广告中的表演不够自然,表情和动作有时显得僵硬、尴尬,或者与角色(无论是她本人还是广告中设定的角色)脱节。
有人觉得她似乎没有完全理解广告想要传达的情感或主题,导致表演缺乏说服力。她那标志性的、充满爆发力的舞台表现力,在需要细腻情感
相关内容:
每年万圣节结束、圣诞钟声还没响起时,玛丽亚·凯莉的“It's time!”总会如约而至。那是流行文化里一场仪式感十足的冬日信号——象征着圣诞季正式开幕,象征着她那首赚足版权费的《All I Want For Christmas Is You》又将重返榜单巅峰。

但今年,这位“圣诞女王”却在开启圣诞节的同时,被卷入一场网络怒潮。因为那句“It's time”,她和美妆巨头Sephora共同推出的广告,被骂“失调、低俗、嘲弄工人阶级”。
玛丽亚·凯莉的“圣诞开机仪式”
对全球流行文化爱好者来说,玛丽亚·凯莉与圣诞节几乎画上等号。从1994年至今,她的那首经典圣诞歌每年都能在12月逆袭登顶Spotify和Billboard榜单——去年圣诞当天,单曲播放量高达2480万次。
她本人也清楚这项“季节性统治”的象征意义。于是,从几年前起,她每到11月初就会发布一段短视频,穿着闪亮礼服、踩着高跟鞋、尖叫一句“It’s time!”——让网友戏称这是“圣诞的开机信号”。
但今年,她选择让这段仪式与Sephora广告融合,结果成了灾难。
“小精灵罢工”,成了引爆点
广告开场,玛丽亚·凯莉以天使装亮相,准备高喊她的招牌口号,却突然发现化妆间被洗劫。一个精灵跳出来,对她宣告:“圣诞节取消了!精灵们罢工,我们受够了节日地狱!我要拿你的口红去当铺,攒钱做心理治疗。”

玛丽亚一脸震惊,而后转身怒吼出“It’s time!”——她的白裙瞬间变为红色“圣诞夫人”套装,驾着雪橇飞越纽约,把Sephora的购物袋一一扔进烟囱。背景音乐当然是那首《All I Want for Christmas Is You》。
广告原意显然是搞笑:圣诞濒临崩溃,玛丽亚拯救节日与美丽。但观众并不买账。社交平台X(原Twitter)和TikTok上,评论迅速炸锅。
“在这个时代,这个广告太蠢了”
“他们真的在2025年拿‘罢工’开玩笑?”一位网友写道。另一条更直白:“玛丽亚·凯莉和Sephora在嘲笑工人阶级的挣扎,同时让我们花钱买化妆品?这叫做策略性无脑。”
也有人说:“玛丽亚应该继续唱圣诞歌,不该让自己的传统变成广告噱头。”
TikTok上,一位用户评论道:“这个广告让我觉得她在嘲笑那些拒绝再为消费主义买单的普通人。”另一位博主干脆写道:“Sephora和玛丽亚要真想‘拯救圣诞’,不如捐点钱给失业者。”
在通胀、高房租与罢工潮层出不穷的当下,美国社会弥漫着对精英与品牌的强烈反感情绪。广告中“罢工精灵”的设定无意间戳中了集体神经:在这个现实里,“精灵”不再是童话角色,而是社会中看不见的劳动者。

于是,本想制造“圣诞喜剧”的广告,被解读成“精英笑话里的冷血讽刺”。
“圣诞女王”与消费主义的镜像
其实,玛丽亚·凯莉的圣诞帝国,本身就是美国消费文化的经典模板。她的那首圣诞歌、巡演、联名商品、香水、专属圣诞秀,每年都在节日经济里扮演“催化剂”角色——一个人撑起了全球零售季的开端。
她是圣诞的化身,也是一种资本奇迹。
可问题在于,圣诞节不再是纯粹的温情节日,而变成一次全民消费狂欢的启动键。她那句“It’s time”意味着——“是时候花钱了”。
因此,当她与Sephora这种高端品牌合作,把“圣诞取消”变成一个玩笑时,观众下意识就看到了权力的不对称:一个象征财富与奢华的女王,与一个打着“美丽拯救”口号的品牌,在危机年代向大众兜售快乐。
这不仅是“营销过度”,更是一种符号断裂:圣诞的意义,从爱与团圆,彻底沦为促销与广告。
时代的“敏感”:不只是广告问题
当然,玛丽亚·凯莉并不是第一个在节日广告中“踩雷”的明星。前几年,肯豆(Kendall Jenner)那支百事可乐广告——她用一罐可乐“化解抗议冲突”——同样被批“政治失语”;迪奥在疫情期间的“香水自由之旅”,也被讽刺为“富人的逃离幻想”。

公众的敏感,并非源于玻璃心,而是来自一种现实的对比:当越来越多人感受到生活压力、债务与社会分层,任何“虚假欢庆”都会显得刺眼。
于是,这场风波超越了广告本身。它成了一个象征——在经济焦虑与社会割裂的年代,连圣诞都不再无辜。
玛丽亚·凯莉当然不是恶意的。她只是沿用自己最熟悉的叙事方式:夸张、华丽、带点魔法。但如今的世界,不再是1994年的梦幻圣诞,而是2025年的现实世界——一个对“快乐”都保持怀疑的时代。
圣诞节还“属于”谁?
这场争议的背后,其实是一个更大的问题:圣诞节到底属于谁?属于品牌、明星、还是那些在仓库、工厂、快递车上加班的“精灵”?
当“精灵罢工”变成笑料,消费者的不适感,也许正说明了节日神话的破裂。玛丽亚·凯莉的圣诞传奇,曾让无数人相信温暖与奇迹——但如今,人们更关心取暖费和信用卡账单。
也许这并非她个人的错误,而是一种时代的错位:她依然在用金色雪橇传递节日祝福,而世界已陷入通货膨胀与疲惫之中。
本文为深度编译,仅供交流学习,不代表本账号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