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紧、漏」潮流服饰,揭秘女孩们为之痴迷的品牌魅力

“短、紧、漏”这三个字精准地概括了某些时尚风格(尤其是某些运动休闲风或潮流风格)的特点,它们之所以能吸引很多女孩,主要是由以下几个心理和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 "展现身体曲线与自信 (Showcasing Body Shape and Confidence):" "紧 (Tight):" 紧身衣物能很好地贴合身体轮廓,突出女性的曲线美,如腰线、臀型、肩部线条等。对于追求身材塑形的女孩来说,这是一种展示成果、增强自信的方式。 "短 (Short):" 短裤、短上衣等设计能展现腿部或手臂线条,给人利落、干练的感觉,同时也显得更年轻、有活力。
2. "追求舒适与活力 (Pursuit of Comfort and Vitality):" "短、紧、漏" 的风格通常与休闲运动风联系紧密。宽松的短裤、运动上衣(有时设计会偏紧或露肩)、运动内衣等,提供了穿着上的舒适感和自由度,适合日常活动、运动等场景,符合现代生活追求轻松、活力的趋势。
3. "时尚潮流与自我表达 (Fashion Trend and Self-Expression):" "紧、漏" 的设计常常是时尚潮流的前沿,带有一定的前卫和个性色彩。穿着这类服装能让女孩感觉自己走在潮流前沿,表达独特的个性和

相关内容:

文/社会生存手册

受访者/小雨


“是的,我就曾是一个非常痴迷Brandy Melville的女孩。”


意大利少女服装品牌Brandy Melville(简称BM)在国内掀起的那股风,从2019年来上海开了第一家实体店开始说起。轻薄吊带、短款上衣、小碎花连衣裙......BM从创立开始,就延续着「短、紧、漏」风格,且保持着品牌的固有尺码坚持:ONE SIZE——即均码,大部分相当于国内的S码,比较偏小,颇有种“穿得下你就穿,穿不下我也没办法”的态度。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关于它的走红,可以说是一半天堂,一半地狱。喜欢的人因为各大女明星的频繁上身,对它越来越爱;而吐槽它的人,则自始自终认为它宣传“身材焦虑”“瘦才是王道”,同时“设计low”“价值观畸形”。加之社媒上传播甚广的BM女孩身高体重表(应该非品牌所制作,而是网友制作),也让它遭受了许多批判。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但不可否认的是,BM,还是让这股风,继续刮了下去。

今日的受访者,小雨,就是一个超级超级痴迷BM的女孩。她曾经觉得,只有BM的衣服才是好看的,穿得上BM,是一种迷之“荣耀”。


小雨:最开始知道BM,是在高中,那个时候我很向往去实体店逛逛。但,因为学业繁忙和高中生没有多少资金,我通常能做的就只是滑动购物APP页面,看着上面纤细、自信、纯净风格的图片,而无法购买。我记得当时BM的设计甚至比现在更紧、更薄、更女性化,也就是说它离我的现实学生生活非常远,但它所表现出来的自由、自信、松弛的感觉还是很吸引我。

小雨对BM的向往,始于高中,对于那个时候的她而言,BM简直是一种理想生活的模板。这些模特女孩们那么漂亮,身材那么好,是不是穿上这些衣服,她也能成为她们?BM确实一贯如此,模特大多数为年轻高挑的金发白人女孩,而购物软件上的照片,则都为充满松弛感的美式风情,模特们在散步,在嬉闹玩耍,背景是加州的阳光、海滩。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图片来源于网络

小雨:到后来,我求着我妈,她终于给我买了一件短上衣和卫衣,刚穿上身确实好看,不过我当时的身材可能是那种毛桃一样,也不是很像BM宣传图中薄薄的高瘦的女孩形象。短上衣不适合我,我还是爱穿。

小雨说,她当时的身材既不纤瘦,也不高挑,可以说是选择了不适合自己身材的衣服。但获得梦想中的衣服还是令人兴奋,她穿着BM的衣服度过了实习。可是,很快就发现,BM那些棉料的衣服,就是一洗完,变得短紧小;一穿,又被拉得巨长。所以,在拥有衣服第一年的秋天,那些曾经是她心头爱的衣服就因为现实原因被抛弃了。她有点自嘲地觉得,当时才意识到衣服穿久了看起来真的有点low,没有质感。短上衣实在太过短小,对她个人来说完全不日常。

图片来源于网络


小雨:刚开始工作的时候,攒了些钱,经常去BM,有的时候甚至一买就是1000块,特别冲动。可能是为了填补自己上学时期很难买到自己喜欢的衣服的痛苦吧。

工作之后,她曾有一段时间开始弥补自己过去持续的欲望,疯狂地购入BM。然而,这却成为了她对BM祛魅的开始。因为突然从学生的身份转变为独立生活的打工人,不良的生活习惯和持续的工作压力,让她的状态非常不好。穿着其实并不适合她的衣服,在她身上的肉开始膨胀的同时,衣服也被撑出了很多褶皱。仍是同样的问题,所有衣服都越洗越大。

有一次下雨天,她走在上班路上,提着越来越长的裤脚,看着它因为沾了雨水贴在自己并不纤瘦的腿上那丑陋的样子,开始对衣服感到万分烦躁(她也知道可能并不怪衣服)。

她突然意识到,那些被缝制在后腰的品牌标签正在“溶解”。不是物理意义的消融,而是某种符号学层面的崩解:当布料褪去被赋予的“加州辣妹”叙事,它不过是一团诚实的、吸水性良好的棉与聚酯纤维。

“质量这么差,我为什么要一直去买啊!”小雨在心里感到自责、难受、忿忿不平。彼时的她,明白了自己处在穿啥都不好看的一个阶段,好看的衣服,像社交媒体上的种草图一样摆在那里,是好看的,也许是自由的;但穿在她身上,似乎就只有衣服这一层属性了,不好看,也不自由。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她再也没有逛过BM,以及其他任何一家服装店。

不过后来,她在多重因素下,开始改变自己充满阴霾的生活,健康的饮食、早睡,状态逐渐好转,也脱离了原来的种种泥泞。可是,心里,却总是掩埋着对BM的一层渴望。“我瘦下来了,是不是就能穿好看了?”“普通的款式我都买过,是不是可以试试露肤度更高的衣服?”就在今年8月,她还因为购入了一件BM的吊带并且能穿上感觉非常高兴。

谈及此,她说,可能因为她心里觉得,自己,“永远不足够”


小雨:从很小的时候开始,我就很羡慕和想成为别人,即便我不是那样的,甚至可以说是完全相反的。但是,我最喜欢的永远是另一派,这可能也是为什么我永远觉得自己“不足够”。

从审美的角度出发,从小学起,小雨就深深着迷班里的高人气女生,她们通常是较为高高瘦瘦、背薄薄的、体态良好、家境优渥、学习也很好、优雅又迷人的女生。她非常羡慕她们,但也因此认识到了自己并不符合成为她们的“标准”。小雨自己更像是一个活力派的,腿粗壮有力,皮肤不算白,有时候笑起来会“疯疯癫癫”的,和“优雅”几乎不沾边。

她不是讨厌自己,而是永远更喜欢她理想中的女孩形象。

可以说她的审美包容,因为其实她能理解很多种的“美”;但也可以说她的审美非常极端,因为最喜欢的永远只有这一种。她觉得自己并不是讨厌自身,相反可能相当接纳。因为她并没有为自己的外在感到苦恼,但对于以BM模特为例的女孩群体的迷恋和向往却无法消解。她们年轻、身材薄瘦,头小脸小,充满了一种“衣服对她们来说就是随便抓一件就能穿得如此好看”的松弛感。而且她们身上有一种自由感,露肤度高却非常自洽,完全无媚俗感、无讨好之意,看起来很独立。

总而言之,BM符合了小雨对女性的审美那最原初、也最狭隘的想象。


小雨:我意识到了,也逐渐在改变。

随着成长,一次又一次的“购买”然后“反思”,小雨确实也意识到了她的心态,不太正确。

小雨说,意识到问题后,她的改变是具体而细节的。

她不再抗拒逛其他品牌,并惊讶地发现,一件多元尺码、质感更好的衬衫,其剪裁和面料带来的舒适、自信,远非之前强塞进小码的局促可比。她开始欣赏自己富有力量感的腿部线条,而不是执着于把它塞进某条“标准”的裤子里。

“我与BM的关系,像一场单方面的执念,”小雨说,“我爱的或许不是那些衣服,而是穿上它后,想象中那个‘标准’的自己。”

“ONE SIZE”均码曾经给像她一样的女孩们划下了一道清晰的界限:界限之内是“高级的、松弛的、值得被爱的”;界限之外则是需要被审视和改造的。这套逻辑之所以所向披靡,正是因为它精准地切中了人们,尤其是青少年,在寻找自我时一定会遇到的迷茫与不安全感。它将一种单一的、排他的审美标准,包装成一种通往理想生活的、充满“松弛感”的通行证。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但真正的自由、松弛,从来不是靠穿某件衣服来达成的,而是内心丰盈后,对外在标准的淡然一笑。


她的故事,远不止于一个品牌、一种尺码,而是击中了这个时代年轻人,尤其是女性,关于“被定义的审美”“自我认同”之间那场漫长的斗争。

成长,不是你去适配衣服的尺码,而是衣服,该来适配你独一无二的人生。




*本文取材受访者个人经历,不涉及对相关品牌以及内容的态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