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岁“老将”力压群雄,勇夺全球第一,谱写传奇人生新篇章

这听起来是一个非常令人惊叹和鼓舞的故事!一位83岁的老人能够凭借细致的分类工作获得全球第一,这充分展现了:
1. "年龄不是限制":只要有热情、专注和毅力,任何年龄都可以取得卓越成就。 2. "细致入微的精神":能够做到“细分类目”,说明这位老人具有极高的耐心、观察力和严谨性。 3. "专注与热爱":能够长期坚持一项可能并不轻松的工作,并达到世界顶尖水平,背后一定有深厚的兴趣和热爱。
虽然我无法确定具体是哪个领域或哪个“细分类目”的全球第一(因为信息不完整),但这无疑是一个值得传颂的励志故事。它告诉我们,生命的价值在于不断学习和贡献,无论何时都不晚。
如果你能提供更多关于这位老人和具体领域的信息,或许可以找到更详细的故事。但无论如何,这个故事本身已经足够令人敬佩!

相关内容:

作者丨Leo

编辑丨Shadow

一辆折叠自行车,能骑出多大的市场?大行科工用港交所的钟声给出了答案。

今年9月9日,大行科工(深圳)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02543.HK)正式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作为中国内地折叠自行车第一股,大行科工开盘报67.5港元,较发行价49.5港元大幅高开36.36%。

上市首日,公司收盘报56.9港元,较发行价上涨14.95%,成交活跃。

这家由83岁科学家韩德玮博士创办的企业,如今已是全球折叠自行车行业的领军者。2024年,大行科工在中国内地折叠自行车零售量市场份额达26.3%,其中零售额市场份额更是高达36.5%,在业内稳居第一。

从激光科学家到“折叠自行车之父”

大行科工的故事,始于一位物理学家的转型。

韩德玮博士1941年出生于广东韶关,9岁时随父母移居香港,后移民美国。他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洛杉矶分校和南加州大学完成学业,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

毕业后,韩德玮加入休斯飞机公司,参与早期战术激光研发工作,并与人合著《激光手册》,成为业界重要参考书。

这位激光科学家如何与折叠自行车结缘?故事要从上世纪70年代的全球石油危机说起。

当时,全球石油危机爆发,韩德玮意识到绿色出行将成为未来趋势于是利用业余时间投身折叠自行车的开发。

1982年,韩德玮创立了大行(Dahon)品牌。随后,公司在中国台湾地区设立研发和生产基地,并逐步将总部迁至深圳。

90年代,大行选择落户深圳,并在惠州建立了工厂,年产能可以达到9万辆左右,韩德玮博士当时也因此被誉为 “现代折叠自行车之父” 。

招股书援引灼识咨询资料称,韩德玮的发明将现代第一个商品化的折叠自行车品牌带进市场,为城市代步开创出新可能性。

值得注意的是,惠州作为珠三角制造业重镇,拥有成熟的自行车产业链,包括零部件供应和物流网络,这为大行的崛起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助力。

从1982年至今,大行已凭借百余项境内外专利的技术积累,打造出覆盖折叠车、电助力车等70余款车型的产品矩阵。

图源:koreaherald.com

在财务表现上,大行近年来增长显著。在过去三年里,大行的营业收入分别达到了2.54亿元、3.00亿元和4.51亿元,净利润则达到3143.4万元、3485.0万元和5230万元。

2025年前四个月,公司实现收入1.85亿元,净利润2150万元,同比增长分别为46.8%和69.3%。

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公司线上直销渠道的迅猛增长。

2022年至2024年,大行线上收入从1410万元增长至近亿元,增长率达166.1%。今到了2025年,其线上销量占比进一步上升至44.8%。

海外拓展:从中国第一到全球反攻

尽管大行在中国市场已位居首位,但在全球市场上,仍有广阔的增长空间。

上市仪式上,韩德玮明确表示:“大行科工在欧美销量不及内地,未来将大力拓展欧美、中东、东南亚等海外市场。

这位83岁的创始人用“反攻”一词,显露出公司对海外市场的雄心。

目前,大行在全球折叠自行车市场已取得一定地位。按2024年零售量计,大行科工在全球折叠自行车市场份额为6.2%,位居全球第一。

但韩德玮显然不满足于此,他在上市仪式后的采访中透露,公司上市后将在欧美、东南亚、中东市场进行较大规模的拓展。

不过,海外市场的挑战也不容忽视。韩博士特别提到,美国的关税相关政策可能会对公司运营造成一定影响,但他表示其他地区的关税影响仍然可控,其中欧洲关税一直维持稳定。

这也反映出当前中国制造企业出海面临的普遍挑战。

根据招股书数据,大行2024年卖出22.95万辆自行车,贡献收入4.42亿元,占总收入的98.1%。

公司海外市场份额与国内市场相比仍有明显差距,这也正是公司未来增长的潜力所在。

为支持海外扩张计划,大行此次港股IPO募资3.92亿港元。

公司发言人表示,这次募集到的资金将用于生产设备的现代化改良、扩大运营规模、强化经销网络覆盖、优化品牌发展策略、加强研发能力以及营运资金等其他一般企业用途。

在销售渠道方面,大行目前以经销商为主(占比超60%),其次是线上直销(约20%),以及线下自营店(约10%)。

图源:bikeradar.com

这种多元化的销售模式将为公司海外拓展提供灵活的选择——既可以与当地经销商合作快速打开市场,也能通过线上直销试水新市场。

市场机遇:细分赛道与全球玩家

在全球自行车市场,几个细分品类正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

市场研究机构观研天下整理的数据显示,折叠车在全球范围内的零售量近五年来已接近翻倍,从2019年的200万辆增至2024年的370万辆,年增长率达到13.4%。

其中,中国内地市场已成为全球折叠自行车零售量最大的市场,占全球总需求的22.1%。与此同时,电助力自行车(E-bike)市场表现更为耀眼,其全球规模在2024年已突破618.9亿美元,并预计到2030年将攀升至1136.4亿美元,其间年复合增长率预计保持在10.3%左右。

中国作为全球自行车产业的核心,年产量高达4800万辆,占全球总份额的60%以上,完善的产业链为中国品牌的出海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这一波出海浪潮中,除了大行这样的老牌厂商,一批新兴的中国品牌也凭借对市场的精准洞察、产品创新和灵活的数字化营销,在海外市场,特别是竞争激烈的北美和欧洲市场,成功占据了一席之地。它们与大行共同构成了中国自行车出海的多元图景。

在这些新兴品牌中,深圳星途创新科技有限公司旗下的Heybike 表现尤为突出。

公开资料显示,Heybike品牌成立于2021年,虽然新生,但凭借其精准的产品定位和高性价比策略,实现了惊人的增长。其创业灵感源于创始团队对疫情期间全球短途出行需求激增的敏锐观察。

在成立之初,Heybike便着重打造了两款核心产品:面向城市通勤的车型以及面向户外场景的可折叠胖胎电动车。

这种差异化的产品组合使其成功避开了与主流头部品牌的正面竞争,在细分市场中找到了突破口。

成立仅七个多月,其电动自行车销量就突破了15000辆,创下当时新品牌的销售纪录。到2022年底,Heybike已成功冲进北美市场占有率前三。

截至2025年,Heybike全球用户累计已超过20万,并连续三年实现盈利,稳居北美电动自行车销量的头部阵营。

在营销上,Heybike高度重视社交媒体内容营销,通过在YouTube、Facebook、Instagram、TikTok等平台构建矩阵,分享骑行相关内容和真实用户意见,而非简单生硬地植入广告。

在渠道布局方面,Heybike采取了DTC模式+电商平台+线下渠道三线并进的策略。它以独立站作为品牌阵地,以亚马逊、沃尔玛等线上平台为销售核心,并成功入驻了Best Buy等超过400家商超,大量辐射社区场景,建立了北美本土海外仓及售后服务体系,最大化地覆盖了不同类型的消费者。

除了Heybike,还有其他一些中国出海品牌也在E-bike领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它们共同展现了中国供应链与品牌创新结合的潜力。

其中,Aventon 是另一个在北美市场备受关注的中国E-bike品牌,它同样凭借性价比和贴合市场需求的产品设计快速崛起。

新兴品牌Tenways则以其极简的欧洲设计风格和轻量化的产品特点在市场上独树一帜。它注重核心骑行体验,并致力于让电助力车重新回归其“便捷通勤工具”的本质。

从大行到Heybike、Aventon和Tenways,中国自行车出海品牌正以更加自信和多元的姿态活跃于全球舞台。

如今,它们不再仅仅是“中国制造”的代名词,而是逐步成为引领全球绿色出行生活方式的重要力量。

参考资料:
83岁博士敲钟,卖自行车一年营收4.5亿. 跨境参考

1.83岁博士一年卖近23万台自行车,卖出一个IPO

2.中国折叠自行车行业现状深度研究与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5-2032年). 观研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