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呀呀子品牌挑战蜜雪冰城,对标之战,谁将笑傲饮品江湖?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涉及到新中式茶饮市场的竞争格局。要判断“果呀呀”能否“干倒”蜜雪冰城,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
"蜜雪冰城的优势:"
1. "极致性价比:" 这是蜜雪冰城最核心的竞争力。极低的定价策略,使其在下沉市场和高性价比市场占据绝对优势,用户基数庞大。 2. "强大的供应链和成本控制:" 通过自建工厂、规模化采购等方式,实现了极低的成本控制,支撑其低价策略。 3. "广泛的地域覆盖:" 凭借加盟模式,蜜雪冰城迅速扩张,门店数量极其庞大,遍布中国绝大多数地区,甚至延伸到海外部分市场。 4. "成功的品牌营销:" “你爱我,我爱你,蜜雪冰城甜蜜蜜”等洗脑广告歌曲和吉祥物“雪王”深入人心,品牌认知度高,尤其在年轻群体和儿童中有很强的影响力。 5. "产品线的广度:" 提供冰淇淋、柠檬水、奶茶、果茶等多种品类,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果呀呀的优势:"
1. "“新中式茶饮”定位:" 相较于蜜雪冰城的“大而全”和极致性价比,果呀呀更侧重于“水果+茶”的细分领域,强调新鲜水果和原叶茶的使用,产品定位更清晰,差异化更明显。 2.

相关内容:

8块钱一杯鲜果茶,还要干掉自己亲妈?长沙人已经排疯了。

糖诗送茶的第一家店就开在果呀呀长郡中学老店隔壁。

门脸不到两米宽,只留一个取餐口,学生下课三分钟就能拎走一杯。

招牌上写着:干倒果呀呀。老板就是果呀呀自己。

8块10块的价格,直接把果呀呀均价拉到三分之一。

草莓、芒果、葡萄全是鲜切,杯子比蜜雪冰城大一圈。

开业当天卖出两千杯,店员贴出告示:再排队就赶不上晚自习了。

很多人以为这是赌气。

其实是果呀呀憋了三年的大招。

2021年开始,鲜果茶卖二十多块,销量见顶。

外卖平台上,十八元以下的订单占了七成。

果呀呀创始人李丹算过账:不降单价,只能看着订单下滑。

降价又会把五年攒下的高端标签撕掉。

唯一的办法,就是生个儿子去打另一个儿子。

糖诗送茶就是小儿子。

原料和果呀呀共用湖南本地果园,物流一起发。

租金选的是学校门口最窄的铺面,装修只刷白墙。

一杯草莓多多,果呀呀卖26,糖诗卖8块,毛利还能剩四成。

秘诀是杯子缩小五十毫升,草莓减三片,奶盖换成轻乳。

喝得出差别的人不多,拍照依旧粉嫩。

李丹在内部会上说,不怕左手打右手。

怕的是别人来打,自己却只能看着。

2023年秋天,卧虎茶农先一步试水。

18到20元价位,果蔬混搭,五家店月销均破万杯。

接着鹅弥咖啡上线,把果咖从店中店独立出来。

再下一步,果呀呀G咖啡已经在装修,准备卖果咖加烘焙。

一条价格阶梯从8块到30块全部铺满。

同行看得头皮发麻。

书亦烧仙草把招牌降到9块9,古茗推出9块鲜柠茶。

沪上阿姨直接亮出4块9的茶瀑布。

再不拆品牌,就只能跟着跳水。

李丹的办法是:主品牌不动,子品牌去抢。

用户想省钱,去糖诗;想拍照打卡,回果呀呀。

两条线互不打扰,供应链还能摊平成本。

这一招,蜜雪冰城早就玩过。

雪王在县城卖6块,幸运咖在商场卖8块。

背后是同一条水果、糖浆、纸杯生产线。

果呀呀现在把同样套路搬到鲜果茶赛道。

长沙学生已经用钱包投票:糖诗送茶三家店,日均出杯一千五。

隔壁果呀呀老店销量没掉,客单价还涨了。

原因是排队太长,愿意加钱买大杯的人多了。

焦虑的不只是同行,还有加盟商。

过去想开果呀呀,没有八十万下不来。

现在糖诗送茶只要二十万,窗口店一个人就能守。

内部流出的加盟手册写着:三个月回本案例已有两家。

明天就用这三句话去谈房东:

学校门口两米宽小铺,

八万鲜果茶自带流量,

总部补贴装修一半。

有人担心多品牌会拖垮团队。

李丹的解法简单粗暴:共用研发、采购、仓配。

糖诗送茶没有独立办公室,员工全部兼职。

菜单只有八款,上新速度一个季度一次。

省下来的人力全部投到供应链。

湖南果园直接包下两千亩草莓地,价格比市场低一成。

别家还在等批发市场,果呀呀已经把草莓冻好锁鲜。

更大的算盘在数据。

糖诗送茶小程序上线两周,注册会员十万。

后台能看到学生几点下课、最爱加什么小料。

这些数据回流到果呀呀,用来调整高价新品。

8块产品做引流,30块产品做利润。

闭环跑通,对手只能干瞪眼。

再往远看,鲜果茶10元以下赛道会越来越挤。

拼到最后,一是谁的果子更新鲜,二是谁的房租更低。

果呀呀提前把果园、窗口店、会员系统全部锁死。

再不做多品牌布局,损失的不是客流,是整个战场。

下一个被8块钱干掉的,可能就是还在观望的你。

长沙的夏天很长,排队的人永远年轻。

李丹说,品牌不是儿子,是种子。

种得越多,活下来的才越像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