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籍童模涉嫌辱华,父母拒不道歉反挑衅,品牌果断终止合作引关注

这起事件确实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根据您提供的信息,事件的大致情况是:
1. "事件起因:" 一位外籍童模(通常指为品牌拍摄广告的儿童模特)在拍摄过程中或相关照片中,被指做出了具有侮辱性的手势(通常被解读为“中指”或类似不尊重中国的手势)。 2. "父母的反应:" 该童模的父母在事件曝光后,不仅没有公开道歉,反而选择发布包含该照片(或相关内容)的图片,其行为被许多网友解读为具有挑衅意味,试图淡化或否认其行为的性质。 3. "品牌方的反应:" 由于该事件损害了品牌的形象和声誉(涉及辱华是极其严重的负面关联),相关品牌迅速做出决定,宣布与该童模及其家庭终止合作关系。 4. "社会反响:" 此事件在中国社交媒体上引发了强烈的负面舆论,许多人对该童模及其父母的行为表示谴责,认为这不仅是个人失德,更是对中国的不尊重。同时,这也引发了关于品牌社会责任、童模行为规范以及跨文化沟通中可能存在的误解等问题的讨论。
总而言之,外籍童模做出辱华手势,其父母拒绝道歉并可能存在挑衅行为,最终导致品牌方为维护自身声誉而迅速解约,这是一起涉及民族情感、品牌管理和公众道德的公共事件。

相关内容:

最近,一个荷兰籍小童模在社交平台上发了张照片,彻底把中国网友惹毛了。

照片里,这个金发碧眼的小女孩双手拉着眼角,摆出“眯眯眼”的表情,还似笑非笑地看着镜头。

可能有人觉得,小孩子嘛,不懂事,做这个动作也许只是觉得好玩。

但问题是,这个动作在西方社会早就被公认为是对亚裔的歧视性手势,就像竖中指一样,带有明显的侮辱意味。

更让人火大的是,当网友好心提醒她父母时,他们不仅不道歉,反而删评论、发挑衅视频,一副“我就这样,你能拿我怎么办”的态度。

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前阵子,某国际手表品牌的亚裔模特也因为在广告里故意做“眯眯眼”被骂上热搜,最后品牌方拖拖拉拉才道歉。

而这次,中国网友可没打算忍气吞声。

大家直接冲到这个童模合作的儿童户外品牌官微底下,要求他们给个说法。

好在这次品牌反应够快,当天就发声明解约,还严厉批评了这种行为,表示以后会严格审核合作模特。

这一波操作总算让网友消了点气,毕竟谁的钱都不是大风刮来的,凭什么一边赚中国人的钱,一边还恶心我们?

但这事儿背后的问题,可没那么简单。

为什么这些外籍模特在中国市场总能“横着走”?

为什么一些品牌总觉得用外国脸就是“高级”,甚至对他们的不当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有网友爆料,这个荷兰童模的妈妈在合作时就特别傲慢,对工作人员爱答不理,完全没把中国市场放在眼里。

可即便如此,还是有不少品牌抢着用她,就因为觉得“洋面孔”更能吸引眼球。这种心态,说白了就是一种文化不自信。

总觉得外来的和尚好念经,哪怕这个和尚根本看不起你。

更讽刺的是,这些外籍模特在欧美市场反而不敢这么放肆。

因为他们知道,一旦涉及种族歧视,轻则丢工作,重则社会性死亡。

可到了中国,有些人就觉得“反正他们看不懂”“闹大了删帖就行”,这种双标态度,实在让人咽不下这口气。

我们花真金白银支持品牌,结果换来的却是对方的轻视甚至侮辱,这谁受得了?

其实,网友愤怒的点并不只是这个动作本身,而是对方明知故犯的态度。

从删评论、发挑衅视频就能看出来,这家人完全懂中文,也清楚中国网友为什么生气,但他们就是不在乎。

直到品牌解约、舆论压不住了,才灰溜溜清空社交账号跑路。

这种“赚你钱还骂你蠢”的嘴脸,才是最让人心寒的。

说到底,中国市场早就不是任人拿捏的“软柿子”了。

我们有全球最大的消费群体,有最活跃的社交媒体监督,品牌要想在这儿混,就得学会尊重。

网友的诉求也很简单:


第一,合作前做好背景调查,别什么牛鬼蛇神都往国内带;第二,多给本土模特机会,中国孩子阳光自信的样子,一点都不比外国童模差;第三,遇到挑衅底线的事,品牌必须硬气,该解约解约,该封杀封杀,别等舆论炸锅了才装模作样发声明。

这次事件里,唯一值得欣慰的就是品牌方的果断反应。

但光靠网友“扒黑料”和品牌“事后灭火”远远不够。

我们希望看到的是整个行业的改变。

从盲目追捧“洋面孔”到真正尊重中国文化,从敷衍了事到建立严格的合作审核机制。

毕竟,消费者的耐心是有限的,下一次再有人试探底线,等待他们的可就不只是解约这么简单了。

最后想说,尊重是相互的。

我们欢迎所有真诚合作的外国朋友,但对那些一边捞金一边使绊子的,只想送他们一句:

中国市场很贵,你们玩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