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商业巨头陨落!11万家门店狂关,揭秘为何商场不再吸引我们

“又一巨头倒下!疯狂关店11万家,为什么我们都不愿意逛商场了?” 这个现象确实是近年来零售业和城市商业景观中一个非常显著的趋势。肯德基(KFC)作为全球快餐行业的领导者,在中国市场的显著收缩,确实引发了广泛关注。虽然“倒下”可能略显夸张(它依然是盈利的,但增长放缓、战略收缩),但其关店数量之多,反映了更深层次的问题。
为什么我们(或者说很多人)似乎不再像以前那样热衷于逛商场了呢?这背后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1. "电商的崛起与冲击:" "购物便利性:" 淘宝、京东、拼多多等电商平台提供了“一站式”购物体验,商品种类极其丰富,价格透明,送货上门,省去了实体店通勤和排队的时间成本。 "价格竞争:" 线上商家往往能提供更低的价格和频繁的促销活动,吸引了对价格敏感的消费者。 "“逛”的体验淡化:" 对于很多消费者来说,购物不再是为了“逛”,而是为了“买”,线上搜索和购买更为直接高效。
2. "体验需求的多元化与升级:" "从“购物”到“体验”:" 现代人,特别是年轻一代,更注重消费过程中的体验,如餐饮、娱乐、社交、文化等。商场需要提供更多元、更有吸引力的体验

相关内容:

运营三十年的上海太平洋百货徐汇店于 8 月 31 日晚间结束最后一班营业,玻璃门上张贴的闭店通知,成为这座城市商业迭代的又一注脚。这并非个例,2025 年 9 月 30 日当天,全国有至少 17 家商场同步官宣闭店,其中 9 家是运营超二十年的老牌百货。

长沙阿波罗商业广场的闭店公告贴在正门最显眼的位置,这家 1998 年开业的商场撑过了二十七个春秋,最终还是选择以闭店改造的方式暂别消费者。南京第一家奥特莱斯的入口处,曾经挂满促销海报的灯箱已黯淡无光,这家陪伴市民二十年的商场终究没能扛过行业寒冬。连伊藤洋华堂在中国的首个购物中心,开业仅六年就落下了帷幕。

连锁品牌的关店节奏同样迅猛。2025 年上半年,屈臣氏中国净关闭门店 145 家。有行业数据估算,近一年全国商场相关闭店总数已逼近 11 万家,那些曾经被视作 “城市地标” 的商业体,正悄悄从街头巷尾淡出。​

十年间的客流逆转​

时间倒回十年前,逛商场是周末无可替代的休闲选择。北京国贸的周末总能见到拖着行李箱的游客与本地市民交织,进门后只能顺着人流缓慢移动;上海南京路百货的热门餐厅前,取号单上的等待桌数常突破 50 桌,食客们拿着号码牌在走廊里耐心等候。​

南京老一辈居民还记得,2005 年先锋奥特莱斯刚开业时的盛况:周边小区的居民拖家带口赶来,推婴儿车的父母、拄拐杖的老人挤在入口处,停车场的队伍从出口一直排到主干道,想抢到空位至少要等半小时。​

即便是工作日的晚间,商场里也不乏人气。化妆品柜台前,导购员拿着试用装给顾客讲解成分;顶楼电影院的售票窗口排起长队,年轻人捧着爆米花在等候区说笑。那时的商场不只是消费场所,更是朋友相聚、家庭休闲的核心空间。​

如今的商场却呈现另一番景象。不少门店的玻璃上贴着 “清仓甩卖”“全场折扣” 的红色海报,曾经摩肩接踵的过道变得空旷,脚步声在楼层里格外清晰。部分商场的三四楼整层铺位空置,蓝色围挡上的 “招商中” 字样已泛白。有网友拍摄的视频显示,某商场一楼仅有两名顾客驻足,而导购员的数量超过十人,“服务员比顾客多” 的调侃成了真实写照。​

国家统计局 9 月 15 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25 年 8 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 3.4%,消费市场的温和增长与商场的冷清形成鲜明反差。​

消费者远离的深层原因​

电商的快速渗透改写了消费习惯。2025 年美国电商渗透率升至 22.7%,中国市场的数字更为突出。国家统计局 9 月 30 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 25.3%,较一季度提升 2 个百分点。​

线上下单的便捷性让消费者不愿再为购物专门跑一趟商场。新鲜蔬果、日用百货通过手机下单后,最快 1 小时就能送达;服装鞋包的退换货只需在 APP 上点击申请,快递员会按时上门取件。屈臣氏的调整轨迹印证了这一趋势:一边关闭线下门店,一边将只承接线上订单的 “幕后店” 从 131 家扩充至 394 家。这类小型仓储点无需承担核心商圈的高额租金,还能实现快速配送,运营成本较实体店大幅降低。​

“网上购物不用走路,价格一目了然,没必要花两小时在路上还要挤电梯。” 一位年轻消费者的表述道出了多数人的心声。职场人群的时间被工作填满,下班后更倾向于居家休息,手机成了满足消费需求的主要工具。​

商场的同质化困境同样致命。走进任意三家不同城市的综合商场,大概率会看到相似的布局:一楼集中美妆与珠宝品牌,二楼是女装专区,三楼陈列男装,顶楼则是餐饮与影院。品牌组合也高度重合,连锁服饰、大众餐饮占据主流,差异化程度极低。​

上海某老牌百货的内部数据显示,2025 年 8 月客流量较去年同期下降近 20%,而主打 “策展零售” 的 TX 淮海年轻客流却增长 35%。澎湃新闻去年 11 月的报道指出,如今许多消费者进入商场后,会直接走向 B1、B2 层的餐饮区,楼上的零售区鲜有涉足。年轻人逛商场的需求早已改变,他们可能为了某个打卡点拍照、一场分享会参与,或是找个舒适的角落与朋友聊天,而非单纯购物。​

多数传统商场仍固守 “卖货优先” 的思路,公共休息区稀缺,除了柜台就是导购,连可供歇脚的座椅都寥寥无几。“逛半小时就脚疼,还不如去公园散步。” 有消费者吐槽道。中国连锁经营协会 2024 年的报告显示,抽样的 447 个商业场所中,空铺数量超过 9400 个,整体空置率达 9.1%,远超 5% 的盈亏平衡警戒线。​

商场的过度饱和加剧了生存压力。全国三万平方米以上的购物中心已近 6700 个,城市商业空间的供给早已超出需求。2025 年闭店的成都优客奥莱科华店,开业仅一年就因周边新商场密集开业被分流客源,最终无奈闭店。王府井集团今年撤出三家门店,对外宣称是为 “业态迭代”,将资源集中到更具潜力的区域,如同一条街道扎堆开起十家同类餐馆,缺乏特色的门店自然会被淘汰。​

中指研究院的数据显示,2024 年上半年重点城市商业街商铺平均租金较 2019 年下降 5.9%。空置率高企叠加租金下滑,让商场的运营陷入恶性循环。​

破局者的转型路径​

关店潮下,部分商场的转型尝试提供了新方向。无印良品采取 “腾笼换鸟” 策略,关闭北京、济南等地客流低迷的老店,转而在成都、苏州的新兴商圈布局新店,今年还计划新增 40 家门店,其中国市场营收仍稳居全球第二。​

成都太古里的转型堪称典范。它摒弃传统商场的封闭模式,将青砖灰瓦的仿古建筑与现代商业空间融合,潮流品牌门店藏在中式院落中,转角处的艺术装置成为网红打卡点。年轻人特意前来拍照,顺路走进门店消费,老茶馆与国际品牌相邻,不同年龄段的消费者都能找到契合点。正如其负责人彭国邦所言,对内地市场始终持长期眼光。​

武汉青山印象城瞄准亲子群体,打造了近千平方米的儿童游乐区,划分出绘本阅读、手工制作、攀爬游乐等功能区,周末定期举办烘焙、乐高搭建等亲子活动。这里成了宝妈们的聚会首选,孩子们在游乐区玩耍时,家长们可在相邻的咖啡馆交流,形成稳定的社交场景。​

迪卡侬则从供应链发力,目前 94.2% 的产品实现本地生产,计划逐步达成 100% 本土化目标,通过降低成本保持价格优势,用高性价比留住消费者。杭州万象城 2023 年将餐饮业态占比提升至 27%,多样的美食选择吸引大量客流;深圳茂业百货增设新型餐饮品牌后,门店引流效果与销售业绩均实现增长。​

这些案例共同指向一个核心:商场需先成为 “让人愿意前往的场所”,而非单纯 “卖东西的地方”。美国零售专家曾指出,当前少数优质门店的产出,能超过众多平庸门店的总和。未来的商场竞争,比拼的不再是规模与数量,而是特色与体验。​

或许未来的商场会呈现更多元的形态:有的化身 “城市文化客厅”,定期举办艺术展览与知识讲座;有的成为 “社区社交中心”,集合咖啡馆、书店与便民服务;有的专注细分群体,将亲子、潮人或中老年服务做到极致。正如沃尔玛在关店的同时持续开设新店,把资源集中到能吸引客流的区域。​

11 万家门店关闭并非商业的衰退,而是市场的自我洗牌 —— 淘汰陈旧模式,为创新玩法腾出空间。年轻人并非不爱逛商场,只是拒绝 “没有灵魂” 的商场。当商业体真正读懂消费者需求,提供线上无法替代的体验,客流自然会回归。​

你最近一次逛商场是出于什么需求?哪些商场的体验让你愿意反复前往?欢迎在评论区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