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黄埔携手黔南三都,共铸“马”品牌新篇章,东西协作引领文体旅融合发展新潮流

这是一个非常有潜力的主题!将广州黄埔和黔南三都这两个地域差异巨大的地区,通过“马”这一独特的文化符号和产业载体,连接起来,探索东西协作下的文体旅融合发展,具有创新性和战略意义。
以下是一些关于“聚焦‘马’品牌!东西协作谱写文体旅融合发展新篇”的合作构想和思路:
"核心概念:" “马”作为文化、体育、旅游的融合点,打造“中国·东西协作(黄埔-三都)马产业与文体旅融合发展品牌”
"一、 聚焦“马”品牌的核心要素挖掘"
1. "文化层面 - “马”的文化符号深度挖掘与活化:" "三都:" 依托“中国山地民族马文化生态博物馆”、“中国独角兽之乡”等资源,深入挖掘水族、苗族等民族与马相关的历史传说、节庆习俗(如赛马节)、马具工艺、马舞艺术、马在农耕、交通、信仰中的角色等。重点突出其"山地民族特色"和"生态烙印"。 "黄埔:" 结合自身历史文化(如黄埔军校与马术的渊源)、现代产业(如汽车文化,可借“马”之精神)、科技创新(如智慧马场管理、马术数据分析)等,赋予“马”品牌现代、活力、创新的内涵。 "融合创新

相关内容:

从南海之滨到云贵高原,广州市黄埔区与三都水族自治县(下文称“三都自治县”),遥跨千里山河,双向奔赴,紧密相连。

近年来,三都紧抓东西部协作战略机遇,在黄埔区的倾力帮扶下,马产业正全力奔腾,成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新引擎。黄埔区投入460万元精准锚定马产业发展新赛道,其中340万元用于完善马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建设,120万元用于开展民族体育技术实训项目,全力绘制“西部赛马城”的宏伟蓝图。

今年三都成功举办多场赛马活动,将传统赛马与民族文化和地方旅游深度融合,着力打造“贵州村马”IP品牌,开辟了一条“马上赛道”,推动全县旅游经济持续火爆。2024年,共吸引省内外游客40余万人次到现场观看,线上观看达300余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000余万元,并带动了马匹养殖、赛马培育等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

在黄埔区和三都自治县的共同协作努力下,马产业纳入了三都“十四五”乡村产业发展规划编制,通过以奖代补、贷款贴息、特色农业保险支持等政策措施鼓励群众养马,投入财政衔接资金198万元采购改良马匹;投入财政资金485.6万元实施民族特色产业集中养殖基地及相关附属设施配套建设项目。

截至目前,该县已经有两家大型养马企业,马匹存栏共3600余匹。为进一步完善马产业链条,还成立了三都黄埔骑师学校,已有60名学生入学。随着东西部协作的走深走实,黄埔区助力三都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赛马和骑手,成为贵州省骑手最多的县。如今,该县很多骑手迈入香港等国际马术平台。

尤其是“村马”赛事的火热,让具有当地民族特色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马尾绣成为热门旅游商品,带动了马尾绣产业的发展。目前,三都共有国家级传承人2名、省级传承人5名,绣娘3000多人,已累计开发水族“马文化”主题文创产品50余种,带动绣娘每月增收3000余元,促进3.7万余名水乡妇女靠着自己的双手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每年马尾绣产值超80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