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话描述了“148”品牌创建的核心理念和策略,旨在通过“四大融合”来提升“武夷山148”系列品牌的服务水平,进而保障茶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我们可以将其解读和梳理如下:
"核心主题:" 创建“武夷山148”系列品牌,通过“四大融合”模式,提升服务保障能力,促进武夷山茶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要素:"
1. "品牌名称:" “武夷山148”系列品牌
2. "核心策略:" “四大融合”
3. "目标服务对象:" 茶旅产业(涉及茶叶生产、加工、销售、旅游观光、文化体验等环节)
4. "最终目标:" 打造服务保障体系,推动茶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解读:"
"“148”品牌创建:" 这表明“武夷山148”并非一个单一的产品或概念,而是一个系列性的品牌体系或服务品牌组合。数字“148”可能蕴含着特定的意义(例如代表年份、产地代码、服务承诺等,具体需进一步了解),但核心是围绕武夷山这一地理标志区域,聚焦茶旅产业。
"“四大融合”:" 这是品牌创建和服务保障的核心方法论。虽然没有明说具体是哪“四大融合”,但根据茶旅产业的特性,可以推测可能包含以下或类似的方面:
相关内容:
近年来,武夷山市司法局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公共法律服务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决贯彻落实武夷山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紧扣茶旅产业发展主题,聚焦制度、资源、服务、创新“四大融合”,以开展“武夷山148”系列品牌创建为抓手,扎实推进司法行政各项工作,使之真正成为人民群众的“开心锁”“连心桥”“守护神”。
二是盘活经费资金。每年统筹安排80余万元预算作为公共法律服务项目经费,以“合灶并煮”“分锅吃饭”方式保障普法、调解、法援等单项经费。实行具体项目与相关单位共治共建,执行“资金共注”,如青少年148“模拟法庭”“朱子爷爷普法课堂”等项目。同时,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引导律所及相关行业协会参与,推动社会化和专业化。

三是强化督导考评。细化148品牌创建实施方案,项目化明确责任主体和具体任务。因势利导将依法行政、法治宣传、矛盾纠纷化解等公共法律服务项目纳入平安建设考核、政府绩效考评重要组成部分,量化考核项目和分值,对考评靠后的单位予以通报批评、重点约谈,督促整改,有效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
二是部门联动。联合团市委、启程公益等组建青年普法宣教共同体,在茶产业重镇、村及园区推动建设一批如国网电力“谁执法谁普法”体验厅等特色法治宣传教育平台阵地。与茶业同业公会、工商联、市场监管部门等建立常态化联系制度,召开涉茶企业座谈会,及时掌握涉茶企业工作意见和建议,积极推动信息联通、工作联动、矛盾联调、优势互补。三是队伍共建。聚焦市委、政府中心工作,分别组建乡村振兴、“三茶统筹”、城市建设、生态保护、民生保障、妇女儿童权益保护等领域“蒲公英”普法志愿者和“148”法律服务队伍。针对景区民宿、餐饮店经营服务人员80%以上为女性特点,联合妇联建立“妇女微家”,打造集法律咨询、宣传、援助、纠纷调处等为一体的妇女“148”平台。

三是全方位全要素。聚焦国家公园景区、茶山茶场等重点区域,茶旅等重点产业,茶农和游客等重点群体,开展“景区枫桥”实践,出台服务“三茶统筹”18项措施。与茶业同业公会、团市委、市场监管、小茶苗社会工作者中心等,共同创建茶产业公共法律服务站、“蒲公英”普法志愿者之家、茶产业法治学校、茶和调解室等。加强与“诉和调解工作室”“警和调解室”等联动,采用当事人点餐制,引导当事人化诉为调,减少涉旅纠纷进入诉讼“流量”,架设与游客的“连心桥”。
二是人民调解突出“融而合”。挖掘地域文化资源,打造“三色”调解工作室,精准为民解忧。传承革命红色基因,打造“红色评理室”“近邻党建调解工作室”等“红色”品牌调解室。立足武夷山国家公园的特殊地理位置,重点培育“生态调解工作室”“茶和调解室”等“绿色”品牌调解室。激活传统文化、民俗民风中的和谐因子,成立“祝大姐摆茶调解工作室”“畲大姐调解工作室”“朱子文化调解工作室”等“古色”品牌调解工作室,创新推出“民本、扬善、循理、崇法”的“朱子·八字调解法”。三是法律服务突出“全而快”。坚持党建引领,成立律师事务所联合支部,实践出以“五过硬强堡垒固根基、一盘棋融合联动促发展、三平台诠释服务担当”的“513”律师党建机制。深入实施“百所联百会”,20余名律师担任90余家商会、协会、企业的法律顾问,组织全市8个律所结对服务全市17个社区,把法律服务延伸到群众家门口。通过开展“法治集市进农村”“法律体检进企业”与群众“面对百姓讲法律”“律师开课讲民约”“党建共建”等活动,不断拓宽法律服务的广度和深度。
